正文 第126章 學校建設(1 / 2)

一 校舍及設施

1956年建校時,隻有簡陋的幾間教室,學校幾度搬遷,於1966年搬到場部以北500米處的現址。當時由於條件所限,師生們自力更生,打土坯建教室,蓋出的教室房大窗小,光線不好。連隊學校條件更差,教師的講台、學生的課桌,都是用土塊壘兩個垛子,上麵搭上木板做講台、課桌。

學校的辦學條件隨著農場的經濟發展逐步改善。

80年代,農場對學校的基建投入達50多萬元,新建校舍麵積為2537平方米。1982~1985年,新建1棟圖書室和理化實驗室、4棟教室和8棟16家教師宿舍,建築麵積1000平方米,並配置和更換了課桌和教學用具。1985年,修建了2棟教師辦公室、1間收發室,蓋起了開水房,安裝了小鍋爐。1986年翻修了三連學校和場部學校小學部的20間教室,改善了教室的采光條件,並修建了玻璃鋼瓦自行車棚。

90年代,農場加大了對學校基本建設的投入,千方百計改善辦學條件,為學校修建了餐廳,擴建了倉庫,修築了1000米長的圍牆,硬化校園地麵4400平方米,修建了校園中心花池,還修建有400米跑道的標準田徑運動場。1992年,因學生增多,校舍緊張,有500多平方米的危房仍在使用。為加快中小學危房改造,農場成立了以趙木森為組長,毛鴻文、宋恒忠為副組長,李順宗、王禮賢、喬風光為成員的“紅星二場改造危房建設標準化學校領導小組”,搞多渠道籌資助學興教,號召職工捐款助教。1994年至1996年,全場捐資共計36.9萬元,用於學校的基本建設。

1996~1997年,農場投資400萬元為學校修建了麵積2664平方米的四層單麵教學樓一棟,三連分校修建了729平方米兩層單麵教學樓1棟。

1998~2000年,為學校階梯教室添置了音箱設備,裝配了拉動式活動黑板,並將校內磚混結構的教室和辦公室裝修通暖氣,同時裝修了實驗室、圖書室,並按照自治區二類標準配備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和體育、美術、音樂硬件設備,其中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348平方米,儀器價值10萬元;自然室85平方米,儀器價值1.2萬元;圖書室46平方米,藏書1.6萬冊,閱覽室150平方米;體育室154平方米,器材價值10餘萬元;音樂室76平方米,器材價值4萬元;美術室76平方米,器材價值0.6萬元;電教室170平方米,器材價值2.4萬元。學校建有先進的48個座位的語音室和擁有26台586型微機室,各種設備設施基本達到了“八配套”標準。

二 教育經費

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教育經費全部由農場開支。

1975年,學校隨農場由哈密地區管理,學校教育經費由地區文教局全額撥款。1977年到2001年,教育經費由上級劃撥,不足部分(如辦公費、基建費等)由農場財務補足,基本保證了教師工資,勤工儉學及學雜費收入補充教育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