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學校建設(2 / 2)

80年代,農場對學校基建投資達50多萬元。

90年代,農場加大了學校基建投資。1991年至1995年,場財務補貼達70多萬元。1996年至1997年,農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籌資金400多萬元,為學校修建兩幢教學樓,並購置必要的教學設備。農場每年都要籌集資金數萬元,專門用於學校基建和維修。

2001年,社會性、政策性(簡稱社政)撥款92萬元,全額到位,無截留,無挪用現象。場財務對教育補貼31.5萬元。學校嚴格按地區物價局規定收費,收學雜費8.1萬元,用於補充教育經費不足,勤工儉學收入10.91萬元,收入按“四三三”比例的原則分配。學校教師工資按政策規定,按時足額發放。

三 勤工儉學

20世紀50~60年代,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師生每年都參加支農勞動,鍛煉思想,學習生產技術,當時由於農場經濟困難,學校條件差,遵照毛主席“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教導,師生大搞勤工儉學,打土塊修房子,平整校園,修建操場等。為減輕農場負擔,70年代,學校自建修理間和加工房,做鐵、木工活,自己動手做課桌,修理桌椅板凳,做水桶和鐵皮煙筒,自製粉筆等,建窯燒磚修教室,勤工儉學搞得紅紅火火。

80~90年代,勤工儉學轉移了主戰場——到連隊拾棉花。由於農場大麵積種植棉花,勞力緊張,每到拾花季節,學校便按照場裏統一安排,四年級以上學生都到連隊幫助農工拾花,時間最長為20天,最少為7天,成為農場拾花的一支重要力量。1986~2001年共拾花3144.01噸,計人民幣94.37萬元。學生們勞動態度端正,拾花質量好,數量多,受到連隊領導和職工好評,學生們通過勞動,鍛煉了意誌品質,培養了勞動觀念,增強了和勞動人民的感情。1984年,紅星二場學校被哈管局評為“勤工儉學”先進集體。1992年,哈管局召開勤工儉學工作會議,紅星二場學校的楊新美老師受到表彰。

1991年,學校教工集資搞勤工儉學,辦起了紙箱廠,由副校長錢誌芳主管,生產的包裝紙箱得到哈密地區技術監督局質檢部門的認證和客戶好評,但後來因流動資金短缺及其他原因,被迫停辦。

1993年,學校利用勤工儉學貸款和農場自籌資金共計80萬元,建起了飼料加工廠,1994年正式投產。生產的飼料有豬飼料、肉雞飼料、蛋雞飼料三大類,頭兩年創利10餘萬元,產品經哈密地區技術監督局鑒定,頒發了產品合格證,但由於原料缺乏,生產成本高,設備落後,飼料品種單一,造成嚴重虧損(1996~2000年共虧損148.25萬元),2001年飼料加工廠停產,工廠職工及廠房全部合並到糧棉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