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4章 群眾文藝創作(1 / 1)

1952年,四十七團各營連廣泛開展“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兵畫兵、兵舞兵”為內容的“五兵活動”,促進了群眾文藝的發展,全團創作100多首詩歌,出版《紅星戰士詩選》,在全國廣泛流傳。

當時,部隊官兵文化水平較低,小學四年級和六年級就算文化高的。因此,文藝創作比較簡單,各連隊俱樂部設文藝組,有點文化的戰士就可以編節目,歌頌勞動模範和新人新事(後來叫好人好事)。

1953年,一連班長孫文進燒磚有功,因此創作出《燒磚能手孫文進》的山東快書,由師文工隊表演。

1954年,十三團俱樂部組建了“戰士演出隊”和“戰士樂隊”。在全師巡回演出,節目都是自編自演。在挖掘排堿溝工作中,文藝骨幹王秀全自編自演6個節目。二連樂隊也在全團演出,團裏召開重要會議,都要請他們先奏樂。

1956年2月,十三團舉辦首屆文藝會演,其內容以突出思想性強、戰鬥性強、鼓舞性強,以此為首屆文藝會演的指導思想。評出創作獎7個,有四連的合唱“我們的決心”(集體創作);三連的合唱“飼養班”(集體創作);二連數來寶“秋季挖土方”,由趙風林創作;三連小唱“豐產”,由文錢夫創作;六連歌舞“突擊隊”,由潘文龍創作;七連山東快書“運輸戰線上的英雄”,由白吉成自編自演。

1962年,哈管處紅星二農場各連隊俱樂部自編自演節目230個。1963年紅星二農場業餘宣傳隊,在4個月內創作節目12個,演出16場。1964年,全場各連隊俱樂部組織群眾性賽詩會13次,共寫詩歌3000多首。

60年代中期,兵團文工團詞作者李幼容到紅星二場體驗生活搜集素材,搞創作,住了半年。還有八一電影製片廠《軍墾戰歌》攝製組到紅星二場拍攝外景。

“文化大革命”中,紅星二場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演出節目以階級鬥爭和“抓革命促生產”為內容。

1986年,場工會成立以後,每年都舉辦職工業餘書法、繪畫、攝影作品展覽。50年代和60年代的攝影作品都保留了下來。在極其艱苦的歲月裏,老一代軍墾戰士修紅星渠、治鹽堿、開荒造田等,還有自治區和兵團領導王恩茂、張仲瀚視察紅星二場的攝影照片都是十分珍貴的作品。

1989年,農場子女學校成立“汀蘭”文學社,由教師王育正和李舒凡負責,發表學校師生創作的文學作品,有散文、詩歌等,培養了一批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社的骨幹成員。《汀蘭報》是8開蠟刻油印小報,不定期印發全校各班級。

1992年10月下旬,全場職工冒著大雪拾棉花,由農場電視站創作拍攝了專題片《戰鬥在這裏的兵團人》,在哈密播出後反響很大。

園藝連連長陳創國熱愛攝影,他從1996年開始,把紅星二場園藝一連、園藝二連(萬畝果品基地)從勘測規劃到打井開荒和栽種收獲等全過程一一拍攝下來,編輯成冊,成為珍貴的曆史資料。1997年,哈管局舉辦“書法、繪畫、攝影展覽”,紅星二場有7人12幅作品榮獲前三名。

1998年,由工會副主席雷予生創作維吾爾族表演唱“逛二場”,由徐加剛創作群口快板“高唱1998”,歌頌了紅星二場不平凡的一年。

在紀念國慶50周年時,農場工會組織書畫骨幹10人揮毫潑墨,參加了自治區文化宣傳五個部委聯辦的“萬米書畫長卷”創作活動。

2000年,哈管局舉辦職工文藝會演,紅星二場創作小品《采訪》獲得三等獎。作者三金成,由雷予生修改整理。

紅星二場民間文學藝術有民間故事、傳說、軼事,有民歌、民間舞蹈、民間剪紙,有民間戲曲、歌謠,有民間諺語,有各種方言俗語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遺產在農場流傳,充實了群眾文化生活,但大多數沒有做集成工作。1989年根據自治區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安排部署,師(局)、團場成立相應組織。紅星二場民間文學集成小組由姬長田、程曦組成,辦公室設在史誌辦,負責收集、整理紅星二場的民間故事、諺語、歌謠等。1991年,完成近15萬字的民間文學集成初稿(16開稿紙抄寫本,約500頁),交哈管局民間文學集成負責人任戍新整理。紅星二場學校教師初冶平離休後作為民間文學愛好者,多年來,不辭辛苦,截至2001年共計搜集整理民間故事、民間傳說、軼事153輯。

紅星二場十連職工劉周成、十一連職工鍾永星,熱愛詩歌創作,在大田勞動之餘,常有詩作見諸報端,被人們稱為“農民詩人”、“田園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