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農五師十三團群眾文化工作由團俱樂部管理。通過俱樂部的工作來提高部隊文化生活,鼓舞部隊建設軍墾農場的積極性。
當年7月,農五師政治部發出通知,各團貫徹執行《關於評選連隊模範俱樂部條例》,各團成立了“模範俱樂部評選小組”。連隊俱樂部主任由指導員兼任或文化教員擔任,由青年團配合俱樂部工作。連隊有文藝演唱組、舞蹈組、讀報組等。
1956年政治處設宣教助理員和文化工作員負責文化工作。
1957年成立工會,文化工作歸工會管理。工會設宣教委員會,由工會副主席邵振武兼任宣教委員會主任。連隊俱樂部歸工會領導。1958年10月,兵團各級工會撤銷後,群眾文體活動仍歸職工俱樂部負責。1962年連隊成立“職工委員會”,俱樂部活動由職工委員會統管。1963年成立紅星二場業餘宣傳隊。到1964年,全場有12個基層俱樂部,10名專職文化教員兼俱樂部主任,農場俱樂部設置一個電影放映組,兩名電影放映員和一套有線廣播設備。1965年,連隊成立“軍墾戰士委員會”,其中設有宣傳委員,加強了對文化活動和對俱樂部工作的領導。“文化大革命”動亂年代,各級組織機構名存實亡,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宣傳“革命造反精神”。
1986年,兵團恢複工會組織,紅星二場群眾文化、體育工作又歸工會管理,從此,全場文化、體育工作管理網絡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80年代後期,農場工會抓緊基層連隊文化陣地設施建設,連隊工會建好“一部三室”(俱樂部、活動室、電視室、圖書室)。連隊“職工之家”普遍購置電視機、廣播擴音機、錄音機、錄像機、VCD、樂器等文體器材,成為職工學習和進行文化活動的中心。1988年2月1日,場工會投資6000餘元購買樂器,組成15人的業餘樂隊,9月2日,重新組建紅星二場業餘文藝宣傳隊。到90年代末期,全場28個基層工會都建立了“職工之家”。1998年,在場部建成“職工文化教育中心”,具有場地大、設施好、多功能的文體活動場所。同時,場工會文化活動室從平房搬到商貿中心大樓三樓建立文化活動室,內設報紙雜誌和棋、牌類等活動項目,又在招待所三樓建立老年活動室,內設兩台錄音機,供老年人跳舞健身,休閑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