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2章 成人教育(1 / 2)

一 掃盲

20世紀50年代初期,部隊人員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盲很多。1952年4月10日,六軍黨委在《關於1952年基本任務的決議》中指出:要普遍推行文化學習中的速成識字法,消滅文盲,提高部隊文化。遵照這一指示,四十七團黨委把冬訓時文化學習當成中心任務來抓,並調集各單位文化教員去師部集中培訓。提出每個學習者掌握500個字的任務,各單位辦掃盲學校,采用“任務到人,包教包學”法,將指戰員按文化程度分成若幹小組,由文化教員進課堂教學,每天學習2小時,冬天晚上學習,夏天中午學習,采用速成識字法。各單位重視掃盲工作,認真組織學習,收效很大。四十七團黨委在1952年的年終總結時說:“全團在掃盲中,識字最多的高達975個字,一般達到400~500個字,最少也有100個字”。

50年代中、後期,農場再次掀起學文化熱潮,鞏固掃盲成果。1956年6月19日,農場成立掃盲協會,協會委員7人。康甬任會長,胡存生、徐向文任副會長,郭光弟任秘書長。協會成立後,製定了“掃盲工作安排計劃”,提出識2000字以下者,全部參加學習,學習形式仍然是辦夜校,每天學習1小時,由單位俱樂部具體負責,統歸場政治處管理。在脫盲人員中開展“讀百本書,寫萬個字,創百首歌”活動,全場收集戰士歌謠9220首,選出272首,編成《戰士詩歌選》,油印成冊,發到連隊俱樂部。

1960年,紅星二場根據農五師黨委指示精神,成立教育委員會,韓誌儒擔任主任,王耀群、徐向文擔任副主任。下設辦公室,主任由劉伯嶺擔任。隨即成立農場“紅專學校”,張玉生擔任校長,徐向文擔任副校長,李寶山擔任指導員。學校開辦了政訓班、農業技術班、炊事員訓練班,以業餘、半日、全日三結合的原則,辦班補習,這是二場職業技術教育的雛形。

90年代,遵照國家“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指示精神,紅星二場成立了“掃盲工作領導小組”,製定了掃盲與職工培訓計劃,農場與基層單位簽訂“掃盲責任狀”,農場主管領導親自抓掃盲工作。1992年農場成立教育科,喬風光任科長。喬風光、張冬茵、徐海軍、劉兆雲先後負責掃盲工作。基層單位指導員作為第一責任人,具體負責掃盲工作,聘任專、兼職文化教員實施教學。文盲人員人手一冊《農村實用識字課本》,每年利用冬閑時間,全麵開展掃盲工作。發動各方麵人員,包括學校學生都參與掃盲,采取單位承包,家庭承包等方式掃除青壯年文盲,包教包會。1997年10月,農場順利通過兵團“兩基”驗收。1998年,農場調整掃盲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撤銷了農場教育科,成立教育中心,統管全場成人教育。喬風光任教育中心主任,辦公室設在學校。教育中心每年利用“科技之冬”,做出“掃盲及職工培訓活動安排”,加強脫盲人員的鞏固、提高工作。經過幾年努力,一部分文盲逐漸脫盲,全場非文盲率達到98.8%。

二 職工技術培訓

60~70年代,著重對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進行培訓,農場從機耕隊和各農業連隊中挑選政治思想好、工作踏實肯幹的年輕職工到外地培訓。如鄒崇國到東北農學院學習農機。孫振亞、楊振亞、鍾存慰到八一農學院學習農業技術。1976年,組建紅星二場“農業大學”,校長喬汝昌,設農學、機務兩個班。農學班主任劉顯棋,機務班主任蘇成。趙平、呂良鴻、楊振亞任兼職教師,學員44人,主要學習機械理論、田間作業、植物栽培與保護等,一年中10個月學理論,2個月實習。學校開辦一年後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