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報紙
20世紀40年代中期,教導旅二團政治處在延安創辦《前進報》,由宣傳股主編。部隊進疆建場後,《前進報》用鋼板刻寫蠟紙油印,8開版麵,2000多字,不定期出版。每期印發150份,發到連隊班排和讀報組。內容主要是反映農場各行各業生產建設、模範人物事跡、好人好事等。在生產大忙季節、“三夏”和“三秋”期間以及重大節日慶祝活動時,出增刊或專刊。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前進報》停刊。
1982年3月,紅星二場《前進報》複刊,由政治處宣傳科主辦。每期一版或三版,不定期印發,由廣播員負責刻寫蠟紙、油印。每期印發180份,下發全場各單位。稿件來自全場職工、連隊文教、政工幹事、通訊員和報刊文摘。內容主要反映全場各個時期政治動態、生產建設、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好人好事等情況。
至2001年3月,紅星二場《前進報》共計出版624期,發行11萬份,用稿2萬多篇。同時,根據形勢變化,《前進報》改版為《簡報》,用電腦打印,每期50份,下發全場各單位。當年,編印“‘三個代表’學習簡報”22期。“黨代會簡報”3期,“三秋(秋收、秋耕、秋灌)簡報”5期。2001年12月,紅星二場衛星氣象單收站創辦《哈密墾區氣象信息》報。是一張微機打印的彩色印刷小報,8開4版,每月一期,印數30份,發行農十三師各團場。該報信息來源,主要取自衛星氣象地麵圖、高空圖、T106圖、對數壓力圖及歐洲、日本、美國等地區衛星氣象數據預報。
二 電影
50~60年代初期,師部電影隊到紅星二場放電影。1962年,師部放映員馬振基調到紅星二農場。當時放映員還有韓天授、餘發振,備有一部南京產101型16毫米放映機。從此,電影組經常下連隊放幻燈片,宣揚好人好事,有“學大寨趕大寨”、“三八作風”、“學習王煥蘭”、“王殿臣學毛選”等。那時,電影組歸政治處管。
1965年,由馬振基、韓天授、安長永組成電影放映隊。
1972年,農場購進一台珠江產8.75毫米放映機。1975年,又購進一台甘肅光學儀器廠生產的甘光35毫米放映機。1976年,電影放映隊由馬振基、張進生、李愛國組成。1978年,場部建成露天電影院。1979年,購進一台紅旗16毫米放映機。1979年,淘汰甘光35毫米放映機,把解放103型放映機改成1000瓦銦燈放映機。
1986年以後,電視機在全場普及,電影放映工作困難較大,觀眾銳減,虧損加大。1991年,蓋辦公大樓時拆除了露天電影院。1995年以後,電影放映工作就慢慢退出了市場。
三 電視
1980年,紅星二場三連職工魏旺進買回一台東芝牌12英寸黑白電視機,成為農場第一台電視機,但當時接收不到電視信號。1981年4月,哈密電視錄轉台建立後,可以收看哈密電視台節目,還有三道嶺電視台節目和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1984年,學校教師錢誌芳買回一台北京牌14英寸彩色電視機,農場開始有了彩電。
1986年,從場部到連隊,電視天線杆林立,紅星二場電視普及率達到80%。1992年全場有電視機1421台,其中彩電856台。
1987年,農場工會投資1萬元購買一套投影設備,開始為職工放錄像。從此,各連隊俱樂部、“職工之家”逐年配置了電視機、錄音機、音響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