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9章 機構隊伍(1 / 2)

一 行政機構

1949年,四十七團衛生隊成立,歸屬團後勤處領導。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戰地救護,且兼管營衛生所。1953年,衛生隊隨部隊轉業,屬十三團司令部領導,為行政、醫療、防疫三者合一機構。1957~2001年,團場隸屬關係幾經變動,但醫院始終直屬紅星二場領導。

1985年,成立農場衛生防疫站,與醫院統屬農場領導。防疫站設專職副站長一名,負責防疫站行政和全場防疫工作。財務由醫院統一管理,醫院設黨支部書記1人,院長1人,分別管理醫院的政治思想、醫療、財務以及醫務人員的調配與後勤工作。

二 醫療機構

(一)職工醫院

1950年,四十七團衛生隊隨團進駐新疆哈密,全團有衛生人員30餘人。邵宗仁任隊長,張承忠任副隊長,李蒼龍任指導員,醫生是王泉、王炳文和安承恩,醫助人員是胡秀荷、黃殿元、劉發生,司藥是侯水旺,還有調劑員、護士、文教人員和司務長等。自剿匪回哈密後,有了固定的住所,地址在哈密縣老城,設立了病房、外科室、門診室,建立了護士辦公室和值班室,醫生也做了明確分工,輪流坐診。1952年,衛生隊從哈密老城遷到哈密二堡鄉八大隊。1954年遷到火石泉場部,衛生隊有10張病床,兩間病房。到1966年,已有39張病床,12間病房,職工31人,醫院增設了放射室,有1名放射科醫生。1977年,衛生隊改為哈密地區紅星二場醫院。李俊超任副院長,張慶元任政治指導員兼書記。醫院職工增加到40人,設床位42張,醫院增設中醫科、手術室。

1983年,醫院又改稱為“兵團哈管局紅星二場職工醫院”。這時醫院分設門診和病房。新設口腔科和理療室,一台200毫安X線診斷機,使用率75%。病人住院條件得到改善,新購折疊病床4張,普通鋼絲床8張。

1986年,醫院有職工55人,衛生技術人員49人,設床位50張,利用率54%,年床位周轉次數為13.4次,除原有科室外,增設了醫院辦公室和心電圖室。

1992年,醫院有職工45人,設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中醫科、檢驗科、功能室、藥劑科,增設傳染科。新購進綜合產床一張,生化分析儀和洗胃機各1台。

1995年,農場自力更生,籌資80萬元,修建了1240平方米的醫院門診樓。醫院增設計劃生育服務站和針灸按摩室。

1996年10月27日,紅星二場醫院以93分的優秀成績,順利通過了兵團哈管局“一甲醫院”的評審,成為哈管局首批獲得“一甲醫院”稱號的職工醫院。

1997年10月,醫院通過國家評審,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授予的“愛嬰醫院”稱號。

2001年,全院有職工57人,衛生技術人員50人,院長王維新,書記張炳祿,均為副主任醫師。醫院占地麵積920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2280平方米,住院部設床位40張。全院共設20個科室,分別為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口腔科、傳染科、中醫科、放射科、檢驗科、藥劑科及B超室、心電圖室、理療室、換藥室、急診室、待產室、手術室、針灸按摩室和計劃生育服務站。

(二)衛生室

1949年,四十七團在下屬的三個營設有衛生所,配有醫生、調劑各1名。各連隊有1名衛生員。1950~1953年,連隊衛生員先後有李文成、冷成久、林騰、蘆巧生、薑銀才、陳依全、郭行建、柳岱姍、何生祿、張世劍、王貴明、曾倫、陳誌武、趙彥秀、孔慶南。1954年,撤銷營衛生所,營衛生人員調到團衛生隊。衛生隊醫生輪流到連隊巡診,配合連隊衛生員工作。1960年,農場連隊有7個衛生室,各配1名衛生員,後隨單位變化而調整。

1971年,場設有12個衛生室。各有1名衛生員,三連設衛生所,1名醫生,2名衛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