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撤銷試驗站、雅爾、鹽隊、十連衛生室,設一連、二連、四連、六連、七連、八連、工程隊和學校共8個衛生室,各配1名衛生員;三連設一個衛生所,配1名醫生,1名衛生員和1名護士。
90年代,撤銷工程隊衛生室,增設園林隊、脫水菜廠、十二連三個衛生室,其他不變,共10個衛生室。各連衛生員擔負著醫療、防疫衛生和計劃生育三大任務。
1995年起,開展爭創“甲級衛生室”活動,經過檢查評比,三連、四連為“甲級衛生室”,五連、一連、二連、學校、食品廠為“合格衛生室”。
2001年,設有一連、二連、四連、五連、六連、十連、十二連、學校、園藝一連、園藝三連共10個衛生室和三連一個衛生所。每個衛生室配1名衛生員,三連配一名醫生,2名衛生員。
(三)醫院集體榮譽簡介
1980年1月,中共哈密地委、行署授予紅星二場醫院“1979年度農牧業戰線勞動模範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85年6月,國家農牧漁業部授予紅星二場醫院“全國農墾係統衛生先進集體”稱號。
1989年、1992年9月,哈管局兩次授予紅星二場醫院“文明醫院”稱號。
1996~1998年,紅星二場計劃生育服務站連續三年獲得哈管局“優秀服務站”稱號。
1998年5月,哈管局授予紅星二場醫院“醫院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同年,獲得兵團級“優秀計劃生育服務站”稱號。
2001年3月,農十三師工會授予紅星二場醫院護理組“巾幗文明示範崗”稱號。
2001年6月,農十三師團委、經委、勞動局、建設局、鄉鎮企業局、教委、公安局聯合授予紅星二場醫院“青年文明號”稱號。
三 隊伍
(一)概況
1950年,四十七團衛生隊有30名醫務人員。隨著屯墾戍邊事業的發展,醫務人員也在不斷增加。60~70年代,農場根據需要,挑選素質好的職工、轉業軍人、支邊青年到衛生隊工作,采用自培上崗,邊實踐邊自修,或送到專業學校去進修的方式,多渠道培養衛生員。1983年,醫院派出8人到外地進修,進修科目分別為內科、外科、五官科、護理、放射、檢驗、腦血流圖等專業。學習期限最短3個月,最長3年,一般為1年。他們通過學習,比較係統地掌握了本科室的業務技術,回院發揮了很大作用。如口腔科醫生於海敏,學習後熟練地掌握了拔牙技術。牙科技士吳巨輪學習回院,填補了醫院不能鑲牙、補牙的空白。心電圖醫士學習回院後,需檢查的病人再不用去哈密做腦血流圖。外科醫生袁德安進修學習後,掌握了很多手術技術,後調往紅星醫院,擔任院長,成為普外科專家。90年代,主要接收大中專分配學生和自費學醫的大中專學生。為提高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醫院製定了業務學習製度和考核製度,堅持“用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僅1990年,護士就上課12次,考試3次。在“五一二”護士節時,護理組進行護理技術操作比賽,通過學習和臨床實踐提高護理水平。1991~2001年,醫院陸續選送醫務人員到區內外院校進修或到大醫院觀摩學習,人數達60餘人次。
1982年,衛生係列評定技術職稱,醫院有技術專長的人員參加了專業技術職稱考試,49人全部取得了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職稱。1987年,進行專業技術職務改革,到1988年末,醫院職工總數已達58人,衛生技術人員54人。2001年,全院有職工57人,衛生技術人員50人。其中有大專學曆15人,中專學曆8人,高中學曆18人,初中學曆16人。
紅星二場醫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及其學曆、職稱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