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0章 醫療技術和設施(1 / 2)

一 醫療技術

20世紀50年代,衛生隊主要是進行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治療,也可做一些外科手術。僅1952年就做手術15例,其中有:包皮手術2例、睫毛倒生2例、取瘤子4例、刮沙眼5例、取彈片1例、淋巴結核切除1例、14例獲得成功。這一年總結出一條經驗:用鹽酸嗎啡做靜脈注射可治愈急性關節炎。

60年代,除診治一般疾病外,常見外科手術基本上可自行處理,如闌尾炎、疝氣、痔核、瘺管、骨膜積液、刮宮、剖宮產、輸卵管(輸精管)結紮術、下肢曲末結紮手術等。僅1960年就手術30人次,效果良好,受到群眾歡迎。

1961年,積極開展新療法共31種,其中療效最顯著的是頸交感神經節封閉治療小兒急性喉炎,針刺治療宮頸糜爛,黃連液治療中耳炎,針灸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提高了臨床治愈率和療效。

1963年,成功地做了幾例手術,搶救了好幾位危重病人。一例是機耕隊王某,因電焊使汽油桶爆裂,將前額挫傷,傷口長約10厘米,深到骨膜,有一時性腦震蕩。另一例是被大車將手掌軟組織挫傷,創麵大,靜脈血管斷裂多,經急診手術後,兩月餘痊愈出院。還搶救了12名中毒性消化不良的兒童,給民族患者看病1021人次,其中重病人4名。

70~80年代,醫院除搞好本場的防病治病工作外,還抽出醫護人員,組成醫療小分隊,到周邊鄉村巡回醫療,同時,積極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1983年11月,紅星二場醫院4名醫護人員在副院長李俊超的帶領下,前往巴裏坤縣石人子鄉做絕育手術300多例,曆時半個月。全年紅星二場職工結紮513人,上環80人,人流141人。

隨著醫療衛生設施不斷充實和完善,醫療技術水平也隨之不斷提高。1990年,做疝氣修補、卵巢囊腫摘除、大隱靜脈剝脫等手術13人次,做各種外傷清創術、小囊腫等小手術62人次。產房接生71人次,引產27人次,人流手術125人次,取、上環97人次。1993年,三連一名職工腹部外傷,內出血,由張炳祿副院長親自主刀,剖腹探查、係小腸斷裂,將損傷小腸切除後行小腸斷端吻合術,病人半個月即痊愈出院,一個月後患者給醫院外科送去一麵“醫德高尚,妙手回春”的錦旗,表示感謝。同年5月,黃某宮外孕破裂,由張炳祿副院長主刀,首例成功地進行輸卵管、卵巢切除術。

1990年以後,醫院的發展是一個技術進步的過程。紅星二場醫院在“一級甲等”醫院的技術標準上,已能開展一部分“二甲”醫院的醫療項目。

1996年12月,李某難產,在張炳祿書記的指導下,由蘇敏主刀進行剖宮產手術,獲得成功。隨後的6年裏,給場內外產婦行剖宮產手術59例,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