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3章 人物傳(2 / 3)

王本義1933年9月參加紅軍後,於同年12月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3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王本義在革命戰爭年代,參加了紅軍長征,爬過雪山,走過草地,參加過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和一係列重大戰鬥、戰役。1948年2月,王本義參加瓦子街戰鬥,右腿負傷仍英勇頑強地戰鬥;同年4月,參加洛川戰鬥。1949年8月,參加蘭州皋蘭山戰鬥。1950年進疆後參加天山剿匪戰鬥。

王本義自1986年8月患肺癌以後,先後在哈密紅星醫院和新疆軍區總醫院治療。在軍區總醫院住院治療期間,醫院和領導給他安排了較好的醫療條件,王本義於心不忍,不願意享用。他說:“住這麼好的病房,用這麼好的藥,不行!紅星二場還很窮,錢要用在刀刃上,用在農場建設上,不要給我這樣安排,我回紅星醫院治療就行了。”

1987年1月30日13時10分,王本義病情惡化,搶救無效,在紅星醫院逝世,享年77歲。葬於哈密312國道以北、哈(密)巴(裏坤)公路東側墓地。

王季龍(1916~1987)

王季龍,男,漢族,1916年2月出生於陝西省綏德縣王家川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4年春,綏德農民運動蓬勃興起,王季龍擔任村赤衛隊隊長。同年8月,經崔正傑(地下共產黨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先後任團縣委組織部長、團縣委書記等職。12月,陝北蘇區先後遭陝北軍閥井業秀、高桂滋“圍剿”,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慘遭迫害,王季龍與縣裏其他同誌轉移至清澗縣左家山,繼續堅持革命鬥爭。1935年春,劉誌丹率陝北主力紅軍殲滅閻錫山部1個旅部和1個整編團,鬥爭形勢好轉,王季龍和同誌們乘勢組織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發展壯大根據地革命力量。

1935年8月,王季龍經中共綏德縣委秘書長高農斧介紹,轉為中共正式黨員;9月,調任綏德縣警衛營政委;12月,警衛營並入戰鬥團,王季龍調任該團一營教導員,不久,隨部隊配合紅十五軍團,進行響水、波羅、橫山一帶的北路戰役。1936年春,戰鬥團與米脂遊擊師、清澗紅四團組建紅二十八軍,軍長劉誌丹,政委宋任窮,王季龍先後擔任三團黨總書記、政委、一團黨總書記等職。隨後,他參加了葭縣閻空峁、神木縣高宗堡錫山戰鬥和東征戰役。後調任一團黨總支書記兼任四連政治指導員。部隊返回陝北根據地後,經過40天的休整和補充兵源又揮師西進,攻占定邊、鹽池、玉旺、三城堡等地。在連續的戰鬥裏,王季龍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積勞成疾,堅持不下火線。後王季龍任二十八軍三團政委,參加了支援西路軍的一係列戰鬥。

抗日戰鬥爆發後,紅二十八軍縮編為八路軍一二師七一六團,團長宋時輪,政委廖漢生,王季龍任團政治處教育幹事,隨後部隊開赴雁北作戰,王季龍率二營部分官兵赴雁北地區做群眾工作,部隊與當地群眾很快結下友情,並紛紛送子弟參軍抗日。二營因此擴編為2個營。不久,王季龍調任宋時輪支隊一營教導員。王季龍同營長唐家禮率部在大同一帶活動,擴大了一個新兵連,組建了一個機槍連,成為一支有較強戰鬥力的新軍。1938年6月與四縱隊彙合,到達平西。8月,部隊與日偽軍在茬盆灣激戰,王季龍指揮四連6挺機槍,用猛烈火力將敵人壓在山腳,後幾次衝鋒,全殲日軍一個營,生俘日寇360餘名,繳獲輕重機槍14挺,長短槍270餘支,子彈3萬餘發及大批軍用物資,受到縱隊司令部的通電嘉獎,同時被任命為四縱隊三十六大隊政委。

1939年11月,王季龍擔任新編挺進軍九團政委,1940年3月,日寇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王季龍和團長黃光明率九團主力軍趕到張家莊、齊家莊一線伏擊。激戰2個小時,殲敵260餘人,敵一路指揮官緣川中佐被我軍擊斃。16日,王季龍率部追擊潰逃之敵,路遇134名日軍押運的200餘頭牲口的輜重隊伍,戰鬥打響後,敵棄物逃跑,王季龍命一、三營主力將其團團圍住,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經過拚死廝殺,敵軍130餘名被我軍殲滅,繳獲輕重機槍9挺和其他槍械64支,給“掃蕩”之敵以沉重打擊。自此,“平西老九團”名聲大振,日偽軍聞風喪膽。

1940年8月,王季龍率九團奉命參加“百團大戰”。對冀家莊、石門、桃花堡、道拉嘴、洪橋等敵據點同時發起攻擊,先後拔掉5個據點,殲敵300餘人,繳獲各種槍械153支。

1941年,王季龍調延安軍政學院學習,翌年轉入中央黨校一部。1944年9月畢業,回九團任政委。部隊駐防洛河川樵夫峪一帶,一邊練兵,一邊參加大生產運動。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王季龍調任綏德軍分區司令員。1946年任延屬分區獨立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王季龍任西北野戰軍教導旅二團團長,1947年3月,胡宗南集中30萬兵力,對陝甘寧邊區發動進攻。王季龍率二團與敵編二十七師血戰7天7夜,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勝利完成了掩護黨中央機關和群眾轉移任務。接著,率部參加青化砭伏擊戰,沙家店戰役、瓦子街戰役及荔北戰役。

1949年1月,全國解放軍統一編製,王季龍任西北野戰軍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團長。9月,新疆和平解放後,王季龍率部從酒泉乘飛機到達迪化。不久王季龍調任二十二兵團二十六師政治委員。他在二十六師工作期間狠抓了對起義官兵的團結教育工作,在部隊廣泛開展民主訴苦運動,使廣大起義官兵思想覺悟和階級覺悟大大提高。部隊投入生產,七十六團少數壞分子借生產中遇到的暫時困難煽動部隊,組織暴亂,王季龍提前發現,揪出了叛亂主犯,使部隊免遭損失。他和起義將領、二十六師師長羅汝正工作上配合默契,團結合作,被傳為佳話。

1954年12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王季龍先後擔任兵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兵團黨委副書記、第四書記,自治區黨委委員、新疆軍區黨委委員。

1959年,在“反右傾”中王季龍兩次受到不公正的批判。1963年4月12日,兵團黨委全體會議決定,給予王季龍留黨察看、撤職、降級處分,並定性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錯誤”。1964年9月,王季龍調回陝西省工作,任陝西農建十四師師長。此後,他先後擔任了陝西省農委副主任,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群眾組織關押批鬥。

1980年,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發出45號文件,對王季龍兩次受到不公正批判問題給予“徹底平反,恢複名譽”,並決定撤銷原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於1963年4月12日所做出的《關於對王季龍同誌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錯誤的處分報告》。

1987年6月29日淩晨,王季龍因肺氣腫病情惡化,搶救無效,在北京三一醫院逝世,終年70歲。

張玉生(1927~1987)

張玉生,男,漢族,山東菏澤人,1927年1月出生,1943年9月參加八路軍,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1月張玉生任農五師紅星二農場政委,1963年11月任哈密管理處副政委,後任農五師政治部副主任、五十團政委,1980年2月任哈密地區農墾局黨委副書記,1983年10月至1986年7月任農五師副政委,1987年去世。

秦興政(1909~1990)

秦興政,男,漢族,1909年11月24日出生於四川閬中縣第四區保馬鄉玉龍村(今閬中縣扶農鄉四村五隊)的一個貧農家庭。1933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秦興政童年時代因家中貧寒未能上學,16歲時開始給地主放牛,1930~1933年給地主打長工種地。1933年7月參加紅軍在紅四方麵軍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五團二營五連當戰士,1935年11月在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師部當通信兵。1938年2月在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通訊連、濟南軍區一分區任上士、排長。1943年10月~1949年8月在(河北平山縣)中央供給部管理科任工作員、班長。1949年8月調到西南川幹部隊,1950年3月任四川閬中土產公司售貨員,1952年10月調到四川南充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學習,1954年任四川閬中縣人民法院看守所所長,1956年1月由組織派遣從四川押送勞改犯人進疆,在農八師石河子、農五師勞改隊任隊長,1957年10月在農五師紅星二場幹部隊種菜,1959年11月在紅星二場一隊工作,1976年9月離休。後被安置在哈密地區幹休所。

在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秦興政與紅四方麵軍的戰友們一起兩次爬雪山過草地,曆盡了千辛萬苦,勝利到達陝北,接著又東渡黃河,北上抗日,轉戰於華北。在這期間,秦興政參加過兩次南泥灣大生產,並在中央供給部工作3年。在解放戰爭中,他隨軍南下,進軍西南,出生入死贏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他身上多次負傷,特別是手臂受傷成為三等一級殘廢。全國解放後,他遵照中央指示轉業到地方工作。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他刻苦學習文化,努力鑽研業務知識。秦興政1956年調到新疆工作之後,在30餘年的邊疆生活中,他克已奉公,任勞任怨,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五好黨員、五好工人、先進工作者。

秦興政處處以一個共產黨中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能上能下,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他擔任勞改隊隊長,工作一絲不苟,事事以身作則,帶頭苦幹;在紅星二場幹部隊負責種菜吃苦耐勞,經常披星戴月、加班加點地工作。

他待人誠懇,作風正派,與群眾打成一片,經常和職工群眾談心,熱心幫助落後職工,主動協助連隊領導搞好工作,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嚴於律己,從來不以老革命自居,更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20世紀50年代,他全家6口人,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拒絕了組織上給予的生活補助。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處處注意節約,從不要求特殊照顧。80歲高齡時,仍然坐班車到農場辦事;在醫院治療時,他堅持不用名貴藥品,即使在病重期間,他考慮到春播生產大忙,堅持不讓子女向農場領導打電話;當他得知自己病危之後,主動留下遺言,過世後一切簡辦,請求將遺體火化。

秦興政因心髒病等多種疾病經住院治療,醫治無效,於1990年4月22日淩晨2時15分在哈密地區幹休所逝世,享年80歲。秦興政遺體火化後,骨灰安放在哈密烈士陵園。

王富秋(1928~1992)

王富秋,男,漢族,山東商河縣人,1928年3月30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1947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政工師職稱。

王富秋於1936年1月開始在山東商河趙魁元莊上小學,1939年8月在趙魁元莊種地務農,1946年3月開始擔任商河縣趙魁元莊的民兵指導員,1947年2月參軍,任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三團教導隊班長,1947年9月任渤海軍區教導旅三團宣傳隊班長,1948年1月在二軍六師十八團團部任警衛員,1949年4月在二軍六師教導大隊三中隊任學員,1949年11月任二軍六師十八團三營機炮三連副政治指導員,1951年1月任六師十八團勞改三中隊政治指導員,1953年4月任農二師六團建設隊政治指導員,1955年5月,任農二師水利工程處二大隊六隊政治指導員,1956年4月任農二師水利工程處四大隊副政治教導員,1958年2月任農二師塔裏木一場團委書記,1958年11月任農二師塔裏木二場一分場教導員、人事科副科長,1959年2月任農五師紅星一牧場政治處副主任,1961年6月任農五師紅星一牧場、伊吾軍馬場副政委,1973年12月22日,任兵團哈管處二一四團副政委,1975年7月任哈密地區紅星二場副場長,1984年2月任兵團哈管局紅星二場政委、黨委書記,1986年6月任兵團哈管局巡視員。

王富秋的童年生活飽受苦難,舊社會的剝削壓迫使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勇敢地投身革命,18歲時入黨,19歲參軍,隨軍轉戰中原和祖國的大西北,1954年,部隊在疆轉業事,王富秋大都在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在革命戰爭年代,他作戰勇敢,不畏流血犧牲,於1952年榮立二等功;他工作勤奮,深受黨組織信任和群眾擁護。

王富秋因患巨血蛋白症,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92年1月24日淩晨1時43分逝世,終年64歲。

賀廣見(1932~1992)

賀廣見,曾用名賀廣建,字文斌,男,漢族,1932年6月18日出生於陝西省終南山以北藍田縣玉山鄉後車賀村一個貧農家庭。1939年6月,賀廣見先後在車賀村小學、玉山鄉完全小學學習,1945年6月,在陝西藍田縣立初中學習,1948年6月考入陝西省立師範學校學習,1949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六軍衛生幹部學校留守處先後任學員、通訊員、警衛員。1950年2月任六軍十六師政治部通訊員,同年5月調到哈密地委組織部先後任見習幹事、幹事、幹部科長。1959年3月調任中共哈密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常委。1963年4月任哈密區專員公署辦公室政策研究調研員、副組長,1966年2月任哈密縣南湖公社黨委書記,1973年5月任哈密縣“文化革命委員會”政工組長,1974年6月任巴裏坤縣委副書記、縣“革委會”副主任。1976年3月賀廣見調任哈密地區農墾局紅星二場場長、黨委副書記,1980年3月任紅星二場黨委書記,在工作中,賀廣見堅持原則,認真落實知識分子、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1984年2月至1992年4月任哈密地區農村工作部副部長,農口黨委書記,部長、副書記,行署黨組成員。

賀廣見因突發腦溢血,經搶救醫治無效,於1992年4月14日18時30分在哈密病逝,終年60歲。

賀廣見對工作認真負責,任人為賢,知人善任,作風民主,善於發揮別人的長處;他清正廉潔、立黨為公、不謀私利,在他輾轉於哈密各地任領導職務的幾十年裏,他的妻子始終在哈密地區供銷社工作,從未給其調動工作。賀廣見嚴於律己、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平易近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在極左路線的迫害下,賀廣見曆經磨難而不衰,堅持黨性原則不動搖,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在從事組織工作和擔任縣、團場黨政領導工作中,賀廣見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端正,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了許多優秀幹部。

齊景舜(1926~1996)

齊景舜,男,1926年7月出生,河北順平縣(原完縣)人,初中文化程度,高級政工師,1940年5月參加革命,194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齊景舜曆任晉察冀邊旅劇社班長、紅星劇社音樂隊副隊長、教導旅宣傳隊分隊長、宣傳隊副指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文工隊指導員、十六師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十六師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科長。1953年8月齊景舜任農五師幹部部副部長、農五師十三團副政委、政委,1957年2月齊景舜任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紅星總場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農五師政治部副主任、紅星二場副場長,1975年6月任哈密地委黨校校長、黨校常務副校長。兵團恢複後,齊景舜於1983年6月任哈管局黨委書記,1988年10月離休。1996年2月齊景舜因病在哈密去世,終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