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3章 人物傳(1 / 3)

一、人物傳

王德(1927~1952)

王德,男,漢族,河北省良鄉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曆任戰士、班長,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舊社會,祖孫三輩都給地主扛活,他的祖父扛活40年,父親扛活24年。王德從小就給地主扛活,一直扛了14年,挨打受罵,饑寒交迫。1948年,王德被國民黨部隊抓兵,仍沒有擺脫受虐待、受壓迫的命運。1949年1月,王德於北京和平解放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部隊轉戰華北,挺進西北,經過部隊開展的幾次訴苦運動,王德認識到階級仇恨根源,提高了思想覺悟。部隊進疆時,王德主動報名,擔負起徒步趕騾馬進疆的任務,曆盡艱辛到達目的地,圓滿完成任務,立大功1次。隨後參加剿匪護政、修渠生產。

1950年在冬訓文化學習時,王德當選為學習模範。他利用晚上睡覺時間補上白天因爆破工作耽誤的文化課,堅持學習、讀書、看報、記日記。

1951年修紅星一渠時,王德擔任爆破任務,是四十七團炮兵連七班班長,他和戰士們一起打炮眼,幹活總是在最前麵,收工總在最後麵。每天待戰友們收工後,王德給工地所有的炮眼裏裝藥、放炮炸石、撬石。夏天,王德利用午睡時間去幫石城子的維吾爾族老鄉割麥子。1951年10月底的一天,天山上下了一場大雪,王德主動向排長建議:利用清晨部隊未上工時間,去撬碎石、清出打炮眼地點,能加快進度、節省勞力。王德連續幹了4個早晨。當時天氣寒冷,氣溫在零下30℃左右,王德拿撬杠的手凍得沾在鐵撬杠上了,他用勁一拉,手掌上沾掉一塊皮,他仍堅持工作,並使出渾身力量撬石頭,出了一身汗,手上流出來的血和汗在鐵撬杠上凍成了冰塊,待部隊上工時,他把打炮眼的地點也清理完畢了,吃過飯後,他又和戰友們一起幹活。

在修渠開山炸石勞動中,王德改進了導火索,將原來的導火索改製成小導火索,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安全性。王德在戰友姚炳榮創造的“連環爆破法”的基礎上,利用崖形位置,線狀散打炮眼,創造了“拉山爆破法”,1炮能炸下30~40立方米石頭,功效提高8~10倍。在有危險的勞動中擔任班長的王德,身先士卒,自己去幹,不讓戰友們幹。王德在1951年生產第一階段總結時立二等功,第二階段總結時被評為一等功臣,第三階段又立了特等功,在全年總評中獲得十六師勞動模範稱號。

1952年4月的一天,王德去撬山崖上炸鬆的山石,被滾落的巨石砸掉一條腿,不幸犧牲,終年25歲。次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在新莊子為王德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並將其安葬在哈密大營房東麵的墓地。

許恒通(1923~1978)

許恒通,男,漢族,河北寧晉縣人,1923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39年2月參加八路軍,194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許恒通1960年8月任紅星二農場副場長,1962~1968年任紅星二農場政委,1969年調博州農五師工作,1971年離休,1978年在湖北孝感病逝。

張禮臣(1910~1980)

張禮臣,男,漢族,1910年12月出生於湖北省鄖西縣鳳凰台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給地主放牛,打長工,備受剝削和壓迫之苦。1945年被國民黨部隊抓兵,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時入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1955年,張禮臣先後榮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評為學習模範1次、守備和生產模範1次、模範黨員1次。其中,在1950~1951年剿匪期間,張禮臣在四十七團一營二連任戰士,擔負看守彈藥庫的重任。冬季,張禮臣頂著刺骨的寒風,徹夜不眠,堅守崗位,巡視倉庫,抓獲1名企圖偷襲彈藥庫的土匪,保證了庫房彈藥的安全。張禮臣除了晚上看守庫房外,白天他還參加蓋房、種菜等勞動。在1952年修紅星渠時,張禮臣是上山打石頭的戰士,每天黎明開工,半夜回隊休息;中午,戰友們休息,他卻爬上山崖去割條子、編筐子、抬把;節假日,他還上山砍十字鎬把,送給挖土方的戰友。在1953年開荒建場時,張禮臣參加平地、打埂、挖排堿溝,收工回隊後,還挑起擔子業餘積肥料。1955~1960年,張禮臣連續6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其中,1958年春季挖排堿溝大會戰中,張禮臣是全連工效最高的個人。在“苦戰百日過黃河運動”中他超額完成62.5個工天,完成任務的172.7%;在“苦戰六晝夜的積肥運動”中,他日積草肥13.5噸,是日定額10噸的135%。當年他還業餘積肥138立方米,加工處理成275噸優質肥料。1958年被評為優秀黨員,樹為紅星二場“七麵紅旗標兵”之一。在1959年突破勞動定額“向國慶獻厚禮活動”中,他以完成定額的213%的成績在全場領先。在當年中秋節的夜晚,張禮臣所在的紅星二農場六隊幹部職工都在歡度佳節,張禮臣卻去割草了。連隊派人去叫他回隊過節,去找他的人叫不回他,就和他一起割草。消息傳回連隊,同事們都拿上鐮刀到草灘割草去了。隊長、指導員無法勸回大家,也去參加割草了。張禮臣全年超額工天240.3個。1960年,張禮臣在挖土堿工作中,創造了日挖土堿101立方米的最高紀錄,是定額的10倍。在攻戰大土方工程中,50歲的張禮臣日挖土方153立方米,是定額的10.32倍。在平地工作中,他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是定額的8倍。與張禮臣一起幹活、比賽的人都心服口服,欽佩地說:張禮臣真能幹!1961年,張禮臣從紅星二場六隊調到五隊,五隊的領導考慮到張禮臣年紀大,搞積肥工作吃力,想把他調去種菜。他說:“我是個共產黨,不能往後退縮,積肥工作我搞了多年,輕車熟路,還是讓我搞積肥工作吧。”春季勞力緊張,張禮臣又提出把積肥的3個人抽出2個人去支援農業春播,他一個人擔任著2個牛棚、2個羊圈、2個廁所的出糞、墊土工作,積肥625噸,處理肥料215噸,完成全年定額的1.68倍。

1962年,張禮臣堅持積肥8年,創造了5年完成8年零10個月的成績,被兵團評為二級勞模。1962年以後,他又多次被評為五好工人。

他是副班長,在開展文化學習時,張禮臣買回鉛筆、本子送給大家學習,把自己節省下來的新襪子、新衣服給同誌們穿。他從來沒睡過中午覺,利用休息時間幫大家修理工具。1963年春季挖排堿溝,溝裏有50多厘米深的水,水麵上結了一層薄冰,張禮臣第一個跳下去,張禮臣在溝裏挖、讓同事在岸上倒土,日挖土方16立方米。在水裏幹了一個星期,腳、腿上被堿水蝕裂了許多血口子;同事們送給他兩句話“艱苦樸素張禮臣,忠心耿耿為人民”。當年4月,張禮臣被農五師哈管處樹為“標兵個人”。

1980年1月21日,即將離休的張禮臣不幸病逝,終年70歲,葬於紅星二場場部以西高堡墓地,立有墓碑。張禮臣參加革命後,對共產主義事業赤膽忠心,對戰友同事熱情誠懇,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黨交給自己的戰鬥、守備、生產工作中做出了顯著成績。特別是在他擔任積肥工作中,任勞任怨,苦幹加巧鑽,不僅積製了大量有機肥,為改良土壤創造了條件,而且總結積累了豐富的積製肥料經驗並在全場得到推廣,為紅星二場治理鹽堿,改良土壤,增加糧食單產做出了貢獻,深受領導和職工群眾的愛戴。

王順全(1920~1982)

王順全,曾用名王樹聲(生)、貴糧,1920年出生於河北省安國縣曲堤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王順全7歲時開始幫家裏拾柴,10歲時開始給地主扛活。1933年,14歲的王順全開始在村小學堂學習,1935年開始在縣城一家雜貨鋪當學徒。1938年4月在家鄉參加八路軍抗日救國,先後任晉中、晉西軍區修械所警衛連戰士。1940年4月至1943年5月任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炊事班、運輸排戰士。1943年5月調冀西軍區直供科運輸連;1944年2月任晉察冀邊區機動旅戰士。1945年4月至1947年6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供給部運輸連戰士、教導旅采辦處司務長;1947年7月任教導旅糧秣科見習科員。1948年8月任教導旅三團(六軍十六師四十八團)供給處糧秣員,當年王順全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王順全參加了晉察冀萬縣邊區黃土嶺戰鬥、延安保衛戰、瓦子街戰鬥、洛川戰役、西府戰役、荔北戰役、大荔戰鬥、扶眉戰役、蘭州皋蘭山戰鬥等重大戰役戰鬥。擔任戰勤運輸員和戰勤糧秣員的王順全,在殘酷的戰鬥、艱苦的環境中,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積極地想辦法,完成上級交給的戰勤任務,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1950年3月,王順全隨部隊進疆後,擔任十六師四十八團生產股副股長。1951年1月調任六軍十六師司令部生產辦公室科員。1952年7月任十六師勞改大隊大隊長,1953年3月任十六師四十七團生產大隊副大隊長。在工作中,王順全積極鑽研農業技術,為屯墾事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1955年至1957年6月,組織上送王順全到新疆八一農學院農經係專修班學習農業專業知識。1957年7月王順全任紅星二分場副場長,1958年3月任紅星二分場養畜隊隊長兼指導員,1958年7月任紅星二分場副場長,1959年任農五師紅星二農場副場長、黨委副書記,1960年3月調到農五師博樂管理處十一農場任場長、黨委書記;1961年10月任農五師農校副校長;1962年5月任農五師紅星二牧場政委、黨委書記;1971年1月任哈管處二一四團第二政委;1975年6月任哈密地區農墾局紅星二場場長、黨委副書記。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王順全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抵製和不屈不撓的鬥爭。1976年6月19日,王順全調任哈密地區農牧局副局長;1979年10月任哈密地區行署農林局(處)副局(處)長,1981年7月離休。

王順全因患癌症醫治無效,於1982年4月11日9時40分在哈密逝世,終年62歲。

楊萬餘(1916~1985)

楊萬餘,男,漢族,1916年9月出生在甘肅省通渭縣楊家村。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隨軍進疆。1956年12月18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後曆任戰士、副班長、班長、副連長、副指導員等職。

1952~1955年,立二、三等功4次,後來曾多次被評為師、團模範黨員、先進工作者、先進生產者。1956年,出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治區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57年,被評為兵團一級勞模,出席了全國水利、農業工作代表會議。

楊萬餘在四十七團(十三團)養畜隊擔任飼養員,踏實肯幹,創造性地貫徹各種技術措施,做出突出貢獻。1956年,他管理母豬20頭,成活率99.2%。1957年他管理母豬27頭,繁殖率創造兵團新紀錄,僅勞動工資一項就為國家上繳利潤7500元以上。

楊萬餘對工作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為了把豬養好,他起早貪黑,不顧疲勞,有一次豬發生傳染病,他冒著寒冷,連續20餘天未好好睡覺,使豬群沒有受到損失。兵團規定一個人管理母豬定額為20頭,他卻管理了54頭,完成兵團定額的270%。

為提高繁殖率,他狠抓母豬的飼養管理,在母豬懷孕期間,注意飼料調劑,適當增加含有鈣、磷等多汁飼料。為保證成活率,他一方麵用筐子將小豬收起來;另一方麵給小豬生火取暖,注意接生時的衛生消毒。楊萬餘擔任養豬組長,熱心地將自己的養豬經驗介紹給其他同誌,經常督促大家打掃圈舍,嚴格執行衛生防疫製度,提高豬的成活率。

在“文化大革命”中,楊萬餘曾受到迫害,但他始終堅持真理,是非分明,表現出一個老模範應有的品質與氣節。

楊萬餘團結同誌,聯係群眾,艱苦奮鬥,克己奉公,顧全大局,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邊疆的屯墾事業。

楊萬餘1985年逝世,終年69歲。

王耀群(1910~1986)

王耀群,男,漢族,1910年1月8日出生在江蘇省邳縣岔河公社黃莊村,1986年12月因病逝世,享年76歲。王耀群是全國甲級戰鬥英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特等工作模範、中國共產黨模範黨員。

王耀群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在陝甘寧邊區參加過大生產。1948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班長、排長、連長、職校校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紅星總場葡萄場副場長、四分場場長、紅星二場副場長。1980年2月離休。

王耀群忠於革命,忠於人民,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功績卓著,他曾先後榮獲過練兵模範、思想帶兵模範、戰鬥互助模範、愛民模範、模範學員、模範幹部、模範黨員等光榮稱號;在戰鬥中,立過大功和特等功;生產中,立過一等功;他是戰鬥英雄班班長、模範排排長、模範休養連連長。1950年,他光榮地出席了全國首屆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並參加國慶周年觀禮,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的親切接見。

王耀群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他的父母在饑寒交迫中掙紮,無力養他,忍痛將他賣了。王耀群的養父家也缺衣少食,王耀群從小就給地主打長工,以後又被日本侵略軍抓去當勞工,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馬夫、挑夫、夥夫。

1948年10月在荔北戰役中,王耀群獲得了解放,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

王耀群參加過解放大西北的渭北戰役、扶眉戰役、蘭州戰役、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在1949年渭北戰役中,擔任副班長的他帶領剩餘的5名戰士,衝入敵人陣地縱深,牽製敵人一個營的兵力,巧妙組織火力,聲東擊西,連續打退敵人4次反撲。機槍打紅了,手榴彈甩完了,他們就從敵人屍體堆裏揀武器再打,打得敵人暈頭轉向,贏得時間,保證我軍主力占領有利地形,為決勝創造了條件。在屯墾戍邊建設軍墾農場的艱苦歲月裏,王耀群艱苦奮鬥,銳意進取。1957年,他已是年近半百的領導幹部,還和同誌們一道,不怕春寒,赤著腳,在冰水中平地、播種、插秧,親自探索在鹽堿地區奪取水稻高產的經驗。1960年,他第二次來到紅星二場,主管畜牧業生產。在以後的20個春秋裏,他不避寒冬炎暑,總是早出晚歸,全場每個畜圈都撒下他辛苦的汗水,每塊放牧地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經常和牧工們一起喂豬、放羊、接崽、育羔,談話聊天。他常說:“熟悉情況,了解同誌,工作就做好了一半。”他參與領導紅星二場畜牧業的布局建點,親身參加紅星二場近田養畜、以畜養田、奪取農牧雙豐收的戰鬥曆程。紅星二場獲得的各種榮譽裏都滲透著王耀群的心血和汗水。

“文化大革命”中,王耀群堅貞不屈與“四人幫”做鬥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大無畏精神。他衷心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堅定地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他離休後,不顧年老多病,經常和年輕人談心,講舊社會窮人的悲慘生活,講革命鬥爭的故事,教育年輕人珍惜今天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為新一代的茁壯成長盡心盡力。

王本義(1910~1987)

王本義,男,漢族,1910年出生於四川省渠縣奇龍嘴村一個貧苦的雇農家庭,少年時代其父母被國民黨反動派逼死,靠理發維持生計。王本義從青年時代就開始投身於革命。

1933年9月,王本義自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四方麵軍四軍三十二團一營營部任理發員。1935年5月,在紅一方麵軍十師十團一營一連任理發員。1936年3月,在陝北紅一方麵軍十團東渡黃河北上抗日。1937~1943年底轉戰山西、河南、河北、山東;1944~1949年底轉戰西安、蘭州、酒泉,先後調到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一旅十八團、教導旅一團二營;1950~1953年,隨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二營進駐新疆哈密、巴裏坤;1953~1958年在農五師十三團工作;1958~1979年,在紅星二場農機耕作隊工作。1979年10月離休。王本義先後擔任過通信員、理發員、副排長、排長、司務長、管理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