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董旭東離休,被安置在浙江省軍區杭州第四幹休所居住。
賀廣見(第九任場長、第十任黨委書記,見人物傳)
孫振亞(第十任場長)
孫振亞男,漢族,河南新野縣人,1933年7月出生,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3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程度,高級農藝師。哈密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副主任。哈密市第二屆、第四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常委。
1951年4月在河南南陽市考入新疆軍區政治幹部學校,同年9月分配到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曆任後勤處文化教員、幹部處工作員。
1954年8月考入新疆八一農學院農學係,學習農業。1956年8月畢業後任紅星二場技術員、連長。1960年2月任紅星二場生產股副股長,1963年2月任股(科)長,1980年2月任紅星二場副場長,同年8月任場長。
1983年10月任哈密農場管理局副局長,1993年10月退休。
1952年在紅星二場修渠建場中,立二等功1次,後來在工作中曾多次評為先進工作者、五好幹部,並曾評為師優秀團員,受到兵團獎勵。
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技術指導中,經常不斷地組織科技人員研究、總結和推廣各項科技成果及生產經驗。如化肥深施、帶肥下種、氯化鈣悶種、秸稈還田、化學除草、種植綠肥、測土施肥等技術,促進紅星二場科學種田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糧食穩產高產的顯著效果。1983年6月被兵團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另外在春小麥的引種、推廣的科研工作中,和其他科技人員共同獲得兵團1987年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1971年撰寫的《紅星二場鹽堿地改良總結報告》曾被1971年《軍墾科技》刊用,並載於山東《土壤肥料與科學種田》和青海省的《鹽堿土壤改良經驗彙編》上。
王富秋(第十任政委、第十一任黨委書記,見人物傳)
劉顯棋(第十一任場長)
劉顯棋男,漢族,1938年11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鬆陽縣古市鎮第三居委會一個小商人家庭。劉顯棋從1945年開始在鬆陽縣古市鎮完全小學學習,1952年在鬆陽縣第二初級中學學習,1955年進入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學習,1958年考入浙江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學習種子專業,1962年大學畢業,由國家統一分配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被分配到農五師,在紅星一場一連任技術員,1963年6月調往哈管處紅星二場農科所(前身原哈密管理處試驗站),曆任技術員、助理農藝師、農藝師,1987年晉升為高級農藝師。
1984年8月,劉顯棋任哈管局紅星二場場長,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3月任紅星二場副場長,1989年4月調任哈管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1998年11月退休。
劉顯棋自參加工作以後,獲地區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1項,發表科技論文12篇。
劉顯棋參加、主持的科研項目及取得的成績有:1、“春小麥一次分層施肥技術”(參與),獲1981年兵團科技成果一等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成果三等獎;2、“兵團春小麥豐產栽培模式協作推廣”獲1985年兵團科技進步三等獎;3、新疆小麥優良品種選育及其栽培技術研究(參與)獲新疆自治區1986年科技進步一等獎;4、“氯化鈣悶種防禦小麥幹熱風研究(參與)”獲取新疆哈密地區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5、春小麥“新春2號”引種推廣(主持人)獲1987年兵團科技進步三等獎;6、“春小麥良種新春二號的推廣(參與)”獲1989年新疆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7、“鋅肥的施用效應及其推廣(參與)”獲1990年兵團哈管局科技進步三等獎;8、1995年獲兵團科技扶貧一等獎;9、1995年被評為兵團科技信息先進個人。
單獨發表或與人合著的論文有:1、“夏播小麥農業氣象條件分析及栽培”,刊載《新疆氣象》1979年4-5期合刊;2、“氯化鈣悶種防禦小麥幹熱風的增產效應”,刊載《新疆氣象》1980年第3期;3、“不斷改進耕作栽培技術,力爭春小麥高產穩產”,刊載《新疆農墾科技》1980年第4期;4、“關於春小麥栽培的幾項關鍵性措施”,刊載《新疆國營農場農業技術資料彙編》1981年第2期;5、“秸杆還田,提高土壤肥力,糧食增產顯著”,刊載《農墾部國營農場農業資料彙編》1981年輯;6、“春小麥畝產588斤”,刊載《農牧漁業部國營農場農業技術資料彙編》1982年輯;7、“春小麥(40-7)品種可望獲得千畝千斤”,刊載《新疆農業科技情報》1984年新增第8期;8、“春小麥畝產800斤栽培模式”,刊載《新疆農墾科技》1985年第6期;9、紅星二場“新春二號小麥畝產400公斤栽培規程”,刊載《新疆作物學會論文集》1986年第10期;10、“春小麥畝產400公斤生產模式”,刊載《新疆農業科學》1986年第3期;11、“不斷探索春小麥生產規律,提高小麥生產水平”獲1988年哈密地區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12、“紅星二場春小麥單產跨上350公斤台階的技術經驗”,刊載1989年《哈密地區科技論文集》獲一等獎,並多次參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兵團召開的小麥豐產經驗交流會。
劉顯棋個人業績已被《中華科技精英大典》、《中國人才世紀獻辭》、《中國專家人才庫》、《二十世紀共和國精英全集》、《世界華人精英大典》、《世界科技名人錄》、《華夏英傑》、《中國世紀專家傳略》等20餘部國家典籍選登。
田文祥(第十二任黨委書記,見人物傳)
趙木森(第十二任場長兼第十三任黨委書記、第十四任黨委第二書記)
趙木森男,漢族,1942年9月19日出生於河南省偃師縣高龍鄉師家寨村,高中文化程度,1960年10月參加工作,197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級農藝師,中共哈密市委常委。
趙木森於1950年7月至1959年分別在河南省偃師縣小學、初中、高中學習,1960年10月進疆,在紅星二場四連勞動、任技術員,1971年至1984年先後任紅星二場三連技術員、副連長、連長,1984年任紅星二場生產科科長,1985年12月任紅星二場副場長,1987年10月參加紅星二場第一次職工代表民主選舉場長,當選為場長,1988年3月由哈管局黨委批準任場長兼黨委書記。2001年7月18日任農十三師紅星二場黨委第二書記,8月24日由兵團黨委組織部批準享受副師級待遇,11月2日調任農十三師副師級調研員。
趙木森在工作、任職期間,曾多次獲兵團以上機關授予的各種榮譽稱號。1989年獲兵團優秀經營管理者、兵團科技推廣先進個人稱號、兵團屯墾戍邊勞動獎章。獲1990、1993、1996、1997年度兵團安全生產先進個人。1990年獲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稱號,兵團優秀黨務工作者、自治區抗災保畜先進個人。1991年12月被新疆軍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自治區黨委授予關心國防後備力量先進領導稱號。1996年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黨務工作者、自治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個人稱號。1997年在兵團“雙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實施和評估驗收工作中被評為兵團先進個人。2000年6月獲1995~1999年度兵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第二輪承包責任製成績突出獎,11月獲1996~2000年度兵團學法用法先進個人稱號。
趙木森單獨或與人合著有關棉花、小麥、洋蔥科技論文6篇,發表於《新疆農墾科技》。1987年趙木森參加春小麥“新春2號”引種推廣,與其他科技人員的科研成果獲兵團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參加洋蔥優質高產栽培研究與推廣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兵團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萬生(第十一任政委)
王萬生男,漢族,1952年3月8日出生於江蘇邳縣,6歲時隨父進疆,1959~1966年在哈密黃田農場學校上學,1967年3月在黃田農場宣傳地段工作;1969年11月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8846部隊曆任戰士、班長,197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4月複員,在黃田農場農機站擔任拖拉機駕駛員;1976年11月任黃田農場團委書記,1984年8月任黃田農場政治處主任、紀委書記,1985年4月任黃田農場副政委、黨委副書記,1987年10月至1988年10月在兵團黨校學習,1989年3月調任哈管局紅星二場政委、黨委副書記,1990年11月至1991年8月在兵團黨校幹部培訓班學習,1994年3月調任哈密墾區公安局政委、黨委副書記,1996年10月任哈密墾區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2001年7月調任兵團公安局基建辦主任。
朱廣超(第十二任政委兼第十四任黨委第一書記)
朱廣超,男,漢族,安徽省肖縣黃口牌坊村人,1950年10月22日出生,1968年參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石河子農學院水利係專業證書班畢業,大專學曆,工程師。
1957年9月在安徽省肖縣倉莊上小學,1959年9月在博樂農五師紅星中學上學,1964年7月在哈密管理處紅星中學上學至高中畢業,1968年10月由哈管處分配到紅星二場工作,在紅星二場二連勞動,1970年6月在紅星二場民兵值班連工作,1971年2月調到紅星二場水管所先後任配水員、調度、技術員、副所長、所長。1992年2月任紅星二場基建科副科長,1993年5月任紅星二場副場長,2001年7月18日任農十三師紅星二場政委、黨委第一書記。
張光華(第十三任場長)
張光華,男,漢族,河南省滎陽縣高村鄉東張村人,1960年7月5日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1983年7月塔裏木農墾大學農學本科畢業,取得學士學位。1983年8月分配到哈管局火箭農場實驗站擔任副站長、站長;1986年1月調火箭農場機關生產科工作。同年10月調任哈管局良種繁育場副場長,198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3月隨哈管局良繁場劃歸火箭農場後,曆任一分場副場長,農場生產科科長、副場長等職,1993年11月擔任火箭農場場長、黨委副書記。2001年7月18日任農十三師紅星二場場長,8月24日調任兵團農六師總農藝師。
三、英模先進人物簡介
王耀群(見人物傳)
王德(見人物傳)
楊振國(見人物傳)
楊萬餘(見人物傳)
張禮臣(見人物傳)
薛興玉
薛興玉,原名薛候保,男,漢族,1926年10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臨縣十一區(磧口鎮)圪塔上村一個農民家庭,家中8口人,薛興玉在6個兄弟姊妹中行三,全家住3孔窯洞,靠種40畝薄地(中農)維持生計。
薛興玉8歲時開始下地勞動、放羊。1938年,八路軍北渡黃河,挺進山西,在他的家鄉開辟了敵後抗日根據地。1943年1月,17歲的薛興玉在當地參加八路軍晉察冀三分區領導的抗日遊擊隊,擔任隊員、司號員。1948年7月參加人民解放軍,在西北野戰軍六縱隊教導旅二團三營九連任戰士。1949年1月編入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一營機炮連任戰士,當年2月在攻打蒲城戰鬥時,部隊日夜急行軍,有些戰友掉隊了,薛興玉就把戰友的機槍、麵袋子扛在自己身上。同年6月21日在西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渭北戰役中,擔任重機槍手的薛興玉在敵我雙方搶占同一高地時,挺身而出,扛起本來需要3個人抬的馬克沁重機槍,冒著槍林彈雨,飛步搶上高地,壓倒敵軍火力,掩護部隊占領此高地,奪取了戰鬥的勝利。薛興玉隨部隊轉戰西北,進疆剿匪。1951年7月,擔任四十七團機炮一連副班長的薛興玉參加修建紅星一渠,擔負運石頭的任務。別人用獨輪車一車推150公斤石頭,薛興玉一車總要推200~250公斤的大石頭;每送一趟石頭要走8公裏左右的路程;別人一天送4~5趟,他一天送5~6趟,有時在路上遇到別人推石頭的車子翻了,他還停下來幫助裝車、修車。當年,薛興玉立二等功2次。1952年1月,薛興玉在四十七團三連擔任副班長。修完紅星一渠後又參加修建紅星二渠,在修渠勞動中立三等功2次。
1953年4月,薛興玉所在的四十七團三連開始在紅柳灘開荒造田,治理鹽堿。當年8月,薛興玉頂著酷熱的太陽,光著背,赤著腳,手拿鐵鍁,踏著深達膝蓋的醬油般的堿水泥漿,來回補埂、打壩。手腳布滿了堿水蝕裂的血口子,別人讓他休息,他說:“不下苦功夫,怎能治服鹽堿!”抹點凡士林照樣幹。薛興玉從1955年以後連續6年獲得團(場)先進生產者稱號。1956年擔任班長的薛興玉和其他幾名職工負責三連東六鬥條田的水稻管理工作。水稻播種不久就出現了滲透量大的問題,前麵灌後麵幹。薛興玉挑起日夜堅守、連續澆水的重擔。幾天後,他幹脆在地頭上搭了一個蘆葦棚,吃、住在地頭,直到1個月以後稻田水量正常他才回隊休息。1958年,薛興玉擔任紅星二分場三隊二排排長,在勞力緊張的情況下,薛興玉提出包幹完成全連職工需1天才能完成的一般總幹渠清淤任務。他提著馬燈,早出晚歸,吃冷饃,喝冷水,曆戰3天完成了任務。1960年收割小麥,薛興玉創造了一晝夜割完29畝豐產田小麥的記錄。1961年1月連隊打駱駝刺,薛興玉半夜起來,創造了一天打駱駝刺340公斤的全場最高紀錄。當年薛興玉管理的三連東四鬥200畝早熟青稞剛剛萌芽,兩場大雨使地進而泛堿十分嚴重,他連夜趕製防堿耙,帶領全排同誌奮戰兩天一夜,除掉堿害,半個月後長出麥苗,可是整個條田還有20畝沒有出苗,他又帶領群眾翻鬆土地補上種,澆水、施肥,三天後缺苗麵積全部補齊,半個月後苗齊苗壯。當年這200畝青稞單產達到213公斤,超額包產指標21.6%,他所領導的農業二排,小麥單產178公斤,超額包產指標23.5%,創造了大麵積小麥豐產記錄,獲兵團“五好標兵”稱號。1962年春,寒流侵入場區,連隊澆水時,渠水衝垮了渠堤,薛興玉見狀,立即脫下棉衣去堵水口,水流太急,衝走棉衣,他立刻跳進冰冷的渠水中,用身體堵在決口處,擋住湍急的水流,呼喊其他同誌經他身上加土、堵口。他凍得臉色發青,直到人們將決口堵好,才讓大夥把他拉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