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在冊老八路簡介
李昌仁
李昌仁男,漢族,1921年出生於河北省安國縣城北大營村一個貧農家庭。8~14歲在家割草、討飯,15~18歲在家鄉給地主打長工,1938年參加民兵組織到太行山受訓,1940年12月入伍,為南國縣八路軍新兵連一連戰士。1941年2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四分區二十一團二營六連戰士。1943年3月,在四分區二十一團團部當通信員。同年8月,在教導一旅十六團四連當戰士。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月,任第六縱隊教導旅二團二營五連戰士。1945年1月,任教導旅政治部除奸科看守員。同年8月,到教導旅政治部軍用店工作。1946年2月,到教導旅政治部馬號當飼養員。1947年2月,到教導旅一團團部任警衛員。1948年,在教導旅三團團部及特務連當飼養員、戰士。1949年7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四十八團輪訓隊學員,9月任四十八團特務連通信員。1950年6月,六軍教導團一大隊四中隊學員。1951年12月任十六師四十八團特務連通信班班長。1952年12月在四十八團任戰士,1955年12月在農五師十五團一連工作。1956年12月正式轉業。1957~1664年在紅星五場一隊任班長。1964年調到紅星二場二隊(七連)工作,任班長,至1984年2月離休。
李昌仁,因作戰勇敢、完成任務出色,於1943年受教導一旅十六團獎勵。在解放戰爭年代,李昌仁任飼養員為使騾馬在戰鬥時完成好戰鬥任務,將自己的口糧節省下來,喂牲畜。
初冶平
初冶平字世溥,男,漢族,1928年1月8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初家鎮一個地主家庭。1935年入學,1940年5月參加“學生抗日救國團(即兒童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5月,13歲的初冶平參加八路軍,在山東縱隊五支隊三團二營六連當戰士,站崗放哨,隨部隊行軍作戰。1943年參加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即抗大)膠東(第一)分校政治隊第五期學習,回隊後任連、營、團參謀處文書、統計。1945年3月,初冶平的母親病逝,20天後其兄初世溫慘遭日偽軍殺害。同年9月,初冶平調到膠東軍區教導二團學習,因受喪母喪兄的刺激,不安心學習,報仇心切,鬧“厭戰”要求退黨退伍,於1946年7月被開除黨籍並批準複員回家。1947年初冶平被國民黨抓壯丁,到上海時逃出,在上海一家金鈔公司當練習生。1950年2月在江蘇常州歸隊,先後任蘇南軍區教導旅前進報社校對員,蘇南軍區華東警備第十旅、公安十七師管理科文書,工作中立三、四等功各1次。1952年調華東財經公安總隊一大隊二中隊任文化教員。在“向文化大進軍”中立二等功2次,並出席總隊、公政兩級英模代表大會。1953年9月調誌願軍第六十四軍文化輪訓大隊二中隊任教員。後轉六十四軍速成中學、第七十四文化速成中學、第一軍械預備學校任語文教員。1958年3月轉業到北大荒八五農場勞動。1959年3月在黑龍江完達山伐木受傷,出院後任八五農場中學教師、總務主任。1961年3月調幹進疆,先後任紅星二場學校教師、教務主任。1966年9月下放到紅星二場三連勞動。1973年8月回到紅星二場學校任教師。1987年評為中學高級教師。1988年離休。
初冶平以小學五年的學曆教高中,全靠刻苦自學,58歲時取得新疆廣播師範大學漢語言專業大專畢業證書。初冶平是紅星二場學校首屆小學(1961年)、首屆高中(1975年)畢業班班主任,以後,他又連續6年教高中畢業班。他所教過的學生,有的已成為廳(局)長、大學教授、總工程師、出國專家及黨政領導幹部、記者、教師等各行業人才。學術論文《啟發式教學淺見》發表於《新疆教育》1979年第4期。初冶平是哈密地區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1984年1月獲哈密農場管理局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1982年獲國家農墾部頒發的“從教三十年”榮譽證書。
初冶平離休後,參加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並練習書法、寫回憶錄、收集民間故事,筆耕不停。主要成果有回憶錄《坎坷紀實——一個小八路的自述》(52萬字)、民間文學(故事)152輯。1993年獲新疆自治區民間文學集成領導小組頒發的榮譽證書。《八路軍用步槍打下日本飛機》發表於《縱橫》雜誌1995年第5期。1998年哈密農場管理局工會授予初冶平、楊淑貞夫婦倆“十佳銀婚佳侶”稱號。1999年,《書為伴樂無窮》一文被兵團老幹局《七彩陽光》一書輯用。
葛四旦
葛四旦字參貴,男,漢族,1923年1月出生,山西省盂縣四區(東梁)木來窪村人,1944年1月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1月離休。
葛四旦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在他13歲時也去世了,他隻好投靠到姐姐家。葛四旦15歲時被迫給地主打長工,翻山挑水、送糧當挑夫,受盡磨難、剝削和壓迫。1944年1月,八路軍部隊經過他所在村莊,葛四旦報名參軍,隨部隊轉戰於山西、河北、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參加過延安保衛戰、西府戰役、沙家店、瓦子街等一係列重大戰役共70餘次戰鬥,在戰鬥中先後負傷3次,其身上留下傷疤10餘處,並在延安保衛戰、西府戰役中立三等功各1次。1950年3月,隨部隊進疆,在六軍教導團速成中學當學員,1951~1953年在十六師四十七團二營四連當上士、班長,剿匪平叛、修渠建場。1954年2月調到農五師十三團鞋廠任排長,1955年1月至1958年9月任吐魯番(十四團、紅星三場)紅星榨油廠工作,學習榨油、軋花技術,1958年9月調回農五師紅星二分場化三連(副業隊)工作。1960年7月至9月任化工三連副政治指導員,1962年10月任紅星二場副業隊副指導員,1965年3月至1966年9月任機耕隊副隊長,主管原副業隊麵粉、榨油、軋花等工作,1974年至1983年12月任麵粉廠副廠長。
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吐故納新”的“整黨”運動中,葛四旦被錯誤地劃為“吐故”對象,“暫緩登記一年”。1968年9月予以糾正,恢複葛四旦黨籍。
二、曆任(團場)正職領導簡介
王季龍(第一任團長,見人物傳)
王(第一任政委)
王男,漢族,1919年出生,湖北省充化縣人,大專文化程度,1938年5月參加八路軍,當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教導旅衛生部政委、教導旅二團政治處主任、副政委、政委。1949年9月任十六師四十七團政委,1949年11月至1951年2月任十六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2月至1952年2月任十六師副政委。以後調到南京軍事學院,先後任中共黨史係教研主任、外語係政委、高級速成班副政委,後調任國防大學政治部副主任,一度曾任西北生產建設兵團副政委。
羅文賢(第二任團長)
羅文賢男,漢族,1909年出生,陝西省延長縣人,初中文化程度,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教導旅二團副團長,1949年10月至1951年1月任十六師四十七團團長。
齊廷璋(第二任政委、第一任黨委書記)
齊廷璋男,漢族,1912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四十七團政治處主任,1950年至1952年1月任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政委、四十七團第一任黨委書記。1952年4月調任西北航空兵第二十五師政治部主任。
任瑞昌(第三任團長)
任瑞昌男,漢族,1912年出生,河北省平山縣人,小學文化,1948年4月任教導旅二團參謀長,1950年10月任四十七團代團長,1951年任四十七團團長,1952年1月調出。
肖鳳瑞(第四任團長、第二任黨委書記)
肖鳳瑞男,漢族,1919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興隆縣九區沌河北村(北營房鎮姚柵子村)一個貧農家庭。1938年7月參加八路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後曆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大隊長、營長、團長。1948年3月25日在圍攻洛川的小石莊戰鬥中,時任教導旅二團特務連長,肖鳳瑞帶領特務連、炮兵連、機槍連組織火力掩護進攻,在進攻中肖鳳瑞觸雷負傷致殘。1952年1月任十六師四十七團團長,1956年12月調任農八師二十二團團長,1957年11月任農八師莫二場場長,1958年10月任農八師師長,1959年10月任兵團司令部副參謀長,1975年5月任新疆農墾總局局長兼黨組書記,1982年2月起任兵團副參謀長兼農三師師長、黨委書記、自治區顧問委員會委員。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參加過百團大戰、反掃蕩戰、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合水、榆林、沙家店、瓦子街、洛川等戰鬥。曾立過戰功二次。
曾被評為模範黨員、模範幹部。1989年榮獲兵團、自治區老有所為精英獎。1990年離休。
肖鳳瑞是領導創建紅星二場的第一任場(團)長。
王興春(第三任政委)
王興春男,漢族,河北淶水縣人,1922年出生,1940年參加八路軍,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至1953年6月任四十七團政治委員,後任十六師幹部部長,後調任蘭州空軍司令部、空軍招待所工作。
李耀亭(第四任政委,見人物傳)
王增普(第五任團長)
王增普男,漢族,河北深縣人,1914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4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參加八路軍。1956年8月任農五師十三團團長,1957年1月任紅星農場參謀長,1959年3月任農五師參謀長,1965年11月至1974年任農五師副師長。
韓誌儒(第六任場長,見人物傳)
齊景舜(第五任政委、第四任黨委書記,見人物傳)
唐泉(第六任政委、第五任黨委書記,見人物傳)
張玉生(第七任政委、第三任、第六任黨委書記,見人物傳)
許恒通(第八任政委、第七任黨委書記,見人物傳)
李官牛(第七任場長、第八任黨委書記)
李官牛男,漢族,山西運城人,1926年出生,1947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疆自治區五屆人大代表(委員、常委)
1947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一野二軍六師十七團三營機槍連任戰士,1950年在烏魯木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步兵學校學習軍事。1952年11月在新疆八一農學院學習農業機械和作業機械專業,任學員。1954年11月調哈密農五師師部機務科任技術員。1955年4月調紅星二場拖拉機隊,任分隊長。1958年任紅星二場生產股副股長。1959年調回師部機運處、機務科任科長。1964年調紅星二場社教團任副團長,下半年任紅星二場代場長。1965年6月21日任紅星二場場長。1968年兼任紅星二場黨委書記,1969年6月兼任黨委第二書記。1975年任紅星二場黨委書記。1980年1月調哈密地區農墾局任黨委副書記、兼紅星二場黨委書記。
王順全(第八任場長、第九任第二政委,見人物傳)
董旭東(第九任第一政委,兼黨委第一書記)
董旭東原名畢英增,男,漢族,1925年11月26日出生於山東榮城縣龍山區樓底下村的一個中農家庭。董旭東8歲時,其父母均染上霍亂病去世,由其伯父畢序連撫養。他一邊幫家裏幹活、一邊在村小學上學。1941年10月國家為照顧孤兒,送董旭東去膠東公學分校[即文(登)、榮(城)、威(海)聯中]學習軍事、政治、文化,1943年3月被分配到榮城縣龍山前小學任教員,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暫留在石島特區公安局一科任科員,1946年1月隨解放軍開赴東北,先後任東北軍區四縱隊後勤部幹事、四縱解放團七連副指導員。1949年8月開始在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通訊隊、工兵營先後任副指導員、指導員。其間,董旭東在第四十一軍通訊隊工作時,因工作積極,執行政策好,按時完成架線任務,成績顯著,立一等功一次(軍直黨委批準)。在解放戰爭中還參加開原、營盤、界嶺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董旭東調到中南軍區直屬工兵二十四團任指導員、協理員。1955年,董旭東被授予大尉軍銜。1956年調到洛陽工程兵學校訓練部任協理員及三大隊副政委。1964年調到(北京)中央軍委工程兵設計院首腦工程室先後任協理員、政委。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董旭東受到排擠,於1969年2月調到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哈管處紅星二場(二一四團)任政委(現役軍人)。同年6月17日兼任紅星二場黨委第一書記、“文革”第一主任。1975年兵團解體,董旭東調到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軍分區政治部任第一副主任。1978年調到吐魯番軍分區政治部先後任副主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