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6章 附錄(一)(1 / 3)

一 文獻輯錄

新疆的“大寨”,自治區的一麵光輝燦爛的紅旗

(摘自王恩茂同誌1964年3月9日在自治區

第一屆黨代會第三次會議上的總結發言)

農五師紅星二場是一個小的農場,但是紅星二場人的革命精神是偉大的,紅星二場的生產條件是困難的,但生產成績是很輝煌的。這個農場土地鹽堿特別嚴重,地下水位很高,土壤瘠薄,特別嚴重的還是鹽堿問題,含堿量達8%~12%,最高達到30%~40%。鹽堿化的土層有30~60厘米厚,鹽堿土層的下麵還有15厘米厚的芒硝結晶體。而且那裏地下水位很高,離地麵隻有1.5~2米,又要增加土壤的鹽堿程度。由於是這樣嚴重的鹽堿化土地,有的地方連蘆葦都不能生長。按科學技術觀點,這樣的土地是根本不能耕種的。但是紅星二場的同誌們,征服了鹽堿,不僅進行了生產,而且取得了輝煌的生產成績。從1959年到現在,5年中,糧食總產達到579.5萬公斤,為國家上繳商品糧247.5萬公斤,糧食商品率每年平均為43.7%。特別是1963年,糧食獲得大幅度增產,總產202.5萬公斤,完成當年計劃的134.8%,較1962年增長28.2%;糧食商品率達到86.4%。這不是一般的成績,而是了不起的成績,甚至可以說是奇跡。

農五師紅星二場在鹽堿那樣嚴重的土地上進行生產,在他們的麵前擺著這樣的問題:是鹽堿征服人,還是人征服鹽堿,是鹽堿趕走人,還是人趕走鹽堿?如果是一般農場的人在那裏,就有可能不是人征服鹽堿,而是鹽堿征服了人;不是人趕走了鹽堿,而是鹽堿趕走了人。但紅星二場人卻不是這樣,是人征服和趕走了鹽堿,取得了生產上輝煌的勝利。

農五師紅星二場的同誌們對付鹽堿,是經過了英勇的、艱苦的、頑強的戰鬥的。他們的副場長王耀群同誌在發言中講:“我們是1953年2月進入墾區的,當時沒有房子住,我們就在堿灘上挖地窩子。沒有生產工具,我們就自己製造。要治理鹽堿,就在堿水裏操作,戰士們的腿腳都裂開了口子,但他們也不怕,擦點油就繼續幹。夏季蘆葦草中蚊子多,我們便在頭上蒙上一塊紗布還是幹,就是刮風下雨也不停止工作。有時在澆水中出現了‘無底洞’,滿渠的水也灌不滿,戰士們就把繩子捆在腰裏,用人拉著去踏坑墊土。一般治好一畝堿地,需要灌20~30次水,才能把堿洗淨,播種作物。有的地區連灌二三十次水,鹽堿仍洗不淨,往往要經過兩三年不斷洗堿,才能種上莊稼。”洗好壓好鹽堿後,一旦下雨,鹽堿還會上來,他們研究出了一種人工防堿手耙,每個農工人手一個,當下雨泛堿時,即日夜不停地耙地防堿,一人一天耙30畝,一兩天就耙一遍,每年要普遍耙四五遍。對條田中的鹽堿小斑點,則采取掃堿的辦法,清除堿害。除了洗堿以外,還挖許多排堿溝排堿。他們同鹽堿做鬥爭,確實是英勇、艱苦和頑強的。

為什麼紅星二場人能把鹽堿征服和趕走呢?他們的回答是:決定的因素還是人。他們說:千條萬條,人的工作是第一條。我們之所以能戰勝鹽堿奪取穩產高產的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發揚了人民解放軍政治思想工作的光榮傳統,堅持了‘四個第一’,堅持了黨的正確方向和“三麵紅旗”,用毛澤東思想不斷地教育幹部和職工。紅星二場的政治工作做得很出色、很有成效。二場的土地是鹽堿嚴重得不能設想;二場人的來源也是複雜得不一般,並不都是人民解放軍的老幹部、老戰士。據統計,到1960年,新工人占職工總數的80%以上,直接參加生產的幾乎全部都是新工人,他們來自全國17個省,80多個縣(他們來自這麼多的地方,當然不都是有組織地來的,主要還是自流來的)。這些人大部分是農民、工人和學生,但還有14%的人員屬於五類分子、作案潛逃的刑事犯罪分子和政治麵目不明的人員。這樣一些人在那裏生產,不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怎麼能把生產搞好呢?由於他們認真做好了政治思想工作,就使這些人安心在那裏生產,並且團結一致、艱苦奮鬥把生產搞好了。這裏要特別提到的是上海來的青年學生,開始有的人認為當農工、參加勞動“不光彩”,給家裏寫信不好意思用“勞動”、“農工”等字眼,現在“農場”、“農工”、“勞動”、“五好”成為寫信的主要內容,有的把部隊發給他們的賀喜書寄給媽媽,有的被評為澆水紅旗手後,高興得用自己的工資買了水鞋、馬燈、鐵鍁等工具。年老職工也都是老當益壯,保持了政治上的青春。年過六旬的袁少廷是一個“老來紅”,身體有病,一天都不肯休息。這個場出現了許多勞動模範、積極分子、行業的標兵,特別是出現了出色的勞動模範薛興玉同誌,他管理的150畝小麥,在辛勤的培養下,平均畝產359.6公斤。小麥收獲後,又複播了糜穀,平均畝產121.3公斤,創造了一年兩熟,畝產480.9公斤的高額豐產。看來生產建設兵團還沒有這樣的記錄,自治區也沒有這樣的記錄。這些都證明他們政治思想工作確實做得好,做到家了。否則,上海青年到農場生產要有這樣的轉變,六旬老人而且有病,要有這樣的幹勁,農場裏要出現這麼多勞動模範、積極分子和行業標兵是不可能的。

紅星二場的同誌征服鹽堿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三麵紅旗”的勝利,是人的革命化的勝利。紅星二場的同誌們征服鹽堿的勝利,使人很感動,很欽佩,並給人無限的鼓舞和偉大的力量。他們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能夠征服鹽堿取得生產的偉大勝利,那麼我們在新疆其他地區進行生產還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困難呢?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還有什麼能夠阻礙我們取得偉大的勝利呢?我們要歡呼:紅星二場萬歲!

讓我們在各個行業各個戰線上

普遍舉起這麵紅旗來

(兵團黨委批語)

各級黨委(支部):

紅星二場的勝利,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傳統的勝利,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勝利,是革命幹勁與科學精神相結合的勝利,是用最頑強的革命意誌打垮了最頑強的自然界敵人的勝利。他們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在全兵團生產建設戰線上又樹起了一個雄偉的、巨人般的標兵,自治區黨委和王恩茂同誌把他們譽為“新疆的大寨”,給予他們以熱情的稱讚和崇高的政治榮譽,這是對於紅星二場的極大鼓舞,也是對於全兵團各個戰線,特別是農業戰線有力的鞭策和推動。兵團黨委號召全兵團的同誌們認真學習紅星二場的革命精神,並從他們艱苦樸素、不怕困難、不驕不躁、不務虛名、埋頭苦幹的事跡中吸取經驗和吸取力量,讓我們在各個行業、各個戰線上普遍舉起這麵紅旗來。

兵團黨委

1964年3月25日

1984年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恩茂

在紅星二場講話摘要

1984年4月24日,王恩茂到紅星二場察看了三連西六鬥小麥、地膜棉花、林帶、渠道,訪問場直機關個別幹部、職工家庭。在聽取副場長王富秋的彙報後,進一步詢問了二場多種經營的發展情況。王恩茂問:“你們有幾個什麼樣的廠子?有沒有磚窯?有煤窯嗎?有沒有建築隊?飯館開了沒有?有沒有棗樹?今天我看見大家很高興,向大家問好,向紅星二場、紅星一場、紅星化工廠、火箭農場、哈管局所有的同誌們問好!很久沒有到紅星二場,我什麼時候都沒有忘記你們,還是1963年吧?1964年來了,1964~1984年,有20年沒來二場,我什麼時候都沒有忘記你們,1981年回新疆工作後,很早就想來看望同誌們。這裏鹽堿很厲害,按照農業科學家的話來說,這個地方一般不能種,經過你們頑強地同鹽堿做鬥爭,到1963年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到1983年,成績發展了。現在3萬畝土地,2萬多畝播種麵積,年總產740多萬公斤,上繳糧食400多萬公斤,比過去的總產量還多。此外,還種植瓜果葡萄,發展工副業,年總產值600多萬元,經營利潤60多萬元,上繳利潤30多萬元。過去總賠本的,現在轉虧為盈,這是一個很好的轉變。紅星二場艱苦奮鬥,取得了很大成績,我表示熱烈的祝賀,希望繼續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績。”

原兵團司令員陳實委托副參謀長韋全聲

給紅星二場寫的一封信

紅星二場領導:

你們好!陳司令對二場十分關心,聽到你們給職工劃2畝多宅基地、自用地後,表示滿意。他要我給你們寫信,希望你們,念好一號文件“一主兩翼”這本經。二場是我們的老部隊,有光榮傳統,過去在各方麵都有貢獻,現在的任務是帶頭致富。三中全會的精神及目的,是本世紀末要翻(兩)番。構成總產值翻番的社會產值,應包括公有的工農業總產值,另外還要把庭院經濟、合作經濟算上。因此,放寬政策,讓群眾辦場(廠),商業、加工業就十分重要。本世紀末的另一要求是小康水平,即人均收入2200元,沒有這一條,就沒有完成任務,而完成這一條光靠農業的增產是不行的,必須讓群眾有第二、三產業方麵的收入。陳司令說“大家都來辦小企業,教育職工船小好調頭,個體發展相宜。”因此,放寬政策,大膽支持群眾,引導他們是十分重要的。你們今冬要先把“一主兩翼”落實好,指導大家做好明年的詳細生產安排,培訓幹部職工把蘑菇菌種搞好,發動各家生產,開展副業收入,對開發性的林場要特別支持。

紅星二場先富

韋全聲

1984年10月30日

紅星二場體製改革及經營承包責任製實施辦法(1988~1990)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振興紅星二場,深化企業改革,完善經營機製,明確職責,搞好兩個文明建設,在“七五”期間,使全場各項事業持續發展,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從1988年起,全場全麵推行經營承包責任製,包括場長負責製,目標責任製,終結審計製,實行場長全麵承包,歸口分級負責,分標放權管理,建立以場長為中心的行政指揮係統。場長承包期為三年,自1988年1月起至1990年12月31日止。

第三條實行經營承包責任製,必須執行三個條例:

場長工作條例:場長對企業的生產指揮和經營管理統一領導,全麵負責。

黨委工作條例:為實現總任務、總目標服務,圍繞生產經營和經濟體製改革的實際開展工作,建設兩個文明,保證場長負責製的實施,推動和促進生產經營和各項任務的完成。

職工代表大會條例:保障與發揮工會組織和職工代表在審議企業重大決策、監督行政領導、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等方麵的權力和作用。

第四條場長在任期內必須做到:

(一)堅持社會主義大農業的方向: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總方針;堅持兼顧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堅持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堅持遵守國家規定的法律、法令和財經紀律;充分發揮農場的規模、技術和勞動效益。

(二)實行經營承包責任製必須做到“四不變”、“四改革”、“十配套”,即“全民所有製性質不變,土地承包30年不變,農業承包指標3年不變,職工身份及應享受的勞保福利不變”。“改革人事管理體製,領導幹部實行選舉或招聘任期製,一般幹部實行聘任製,職工實行合同製;改革分配製度,實行按勞付酬和權責利掛鉤的分配形式;改革計劃管理體製,減少指令性指標,增加指導性指標;改革單一行政科室為行政經濟合一的機構,生產經營科室既管生產經營,又承擔經濟責任”。“農業承包的配套改革,水電管理的配套改革,農機管理的配套改革,園林承包的配套改革,畜牧承包的配套改革,資金管理的配套改革,供銷工作的配套改革,人事管理的配套改革,基建管理的配套改革”。

(三)無論實行什麼承包形式都必須做到不開大鍋飯,不端鐵飯碗,做到“兩包兩掛鉤”,即包上繳指標(含利費和計劃內產品),包實現任期目標;工人的工資福利與生產效益掛鉤,幹部收入與單位完成上繳和工人收入多少掛鉤。

(四)理順行政、黨委、職代會三者關係,按照中央兩個通知和三個條例規定的精神,明確場長的決策程序,黨委保證監督和職工民主管理的職責和權限(詳見三個條例實施細則),把處理好三者關係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屬於日常生產經營的問題,由場長辦公會決定;屬於需要黨、政、工、團協調行動的部署,由場務會議決定;屬於企業長遠的重大問題由場長提交農場管理委員會和職代會主席團討論決定。場長是一場之長,是法人代表,對農場負全麵責任,處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若在某些問題上意見不能統一,場長有最後決定權,除此以外,場長還有下列“九權”,即行政管理生產經營指揮權、企業內部“組閣”招聘權、工人調配獎懲權、本人以外的職務津貼、獎金、福利待遇決定權、生產資料采購權、產品定價銷售權、超利分配權、場規場紀頒布權。

第二章 場長任期目標

第五條場長在任期內,實行“兩包三掛鉤”。

(一)包上繳,即實現利潤基數80萬元,按20%上繳,每年16萬元,三年不變;上繳商品糧125萬公斤,三年不變。

(二)包發展,即每年開荒2500畝,三年完成7500畝。

牲畜存欄頭數:1988年6000頭,1989年6900頭,1990年7900頭;

流動資金:1988年200萬元,1989年215萬元,1990年226萬元;

固定資產淨值:1988年300萬元,1989年320萬元,1990年345萬元;

歸還貸款:1988年還40萬元,1989年還30萬元,1990年還30萬元。

(三)“三掛鉤”,即場長的報酬上與完成上繳任務、完成發展指標掛鉤,中與企業留成的獎勵基金掛鉤,下與職工收入多少掛鉤。具體掛鉤方法按經營承包合同執行。

第六條為貫徹“場長全麵承包,歸口分級負責,分標放權管理”的經營承包責任製,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實行分層獎罰,獎罰的原則是:隨完成上繳發展任務和職工收入增加而受獎,隨少完成上繳發展任務和職工收入下降而受罰,任何偏顧一頭的傾向均不能受獎,其具體獎罰標準及工資發放辦規定:

獎金的確定:一年一算,以審計部門核實的年終決算為準,不管完成任務與否,隻要職工少收入1元,幹部也應少收1元,以罰到上述標準為限。相反,不管職工收入再高,隻要未完成上繳的,差多少扣多少。兩者均未完成,合並計扣,以罰到上述標準為限。兩者均已完成,在獎勵基金的範圍內,獎到上述標準為限。

完不成上繳任務,除個人受罰外,農場必須用自有資金補足,自有資金不足時,用流動資金補足。

第三章 科室目標責任製

第七條機關設置根據黨、政、企分開的原則,結合農場實際情況,按黨群係統、行政管理係統、生產經營係統三個係統設置。

黨群係統設政治處、紀委、團委、司法、公安、工會、武裝。

行政管理係統設行政辦公室、計財科、審計科。

生產經營係統設農業科、工交科、基建科、供銷科。

各科的經費,三個係統,除工會、公安由自己負擔以外,其他均由企業管理費開支,但在獎罰時,生產經營科室必須隨主管的生產經營項目掛鉤。其他科室與全場的平均數掛鉤。機關勤雜人員原則上不參與機關獎罰,對於工作表現好、有貢獻的可評定適當獎金。對於工作任務不足,人浮於事的項目,要進行精簡,同時可以引入競爭。

第四章 基層單位的承包責任製

第八條農林牧單位實行連長、政治指導員聯合承包;工廠實行廠長承包。

連隊(工廠)幹部的工資發放:從1988年1月起,實行職務補差辦法,正連級幹部月工資不足150元補齊;副連級幹部不足130元補齊;不另計其他補貼。這項補差隻有在職在崗時有效。

連隊(工廠)幹部的獎罰標準規定:

獎罰計算與場部規定相同。完不成上繳任務的單位,先用浮動工資補繳,再用獎勵基金、職工福利金、生產發展基金補繳,“三金”不足時,實行掛賬經營,來年再補。

第九條連隊(工廠)的承包辦法。

(一)農業連隊的承包辦法:

農場對農業連隊在確保糧食上繳的前提下,放開種植計劃,由連隊根據水土、勞力和銷售任務的落實情況,自行安排生產,爭取更大效益。

從1988年起,農場隻下達兩種指標:

1.指令性指標:上繳利費、糧食指標,實行“遞增包幹”辦法,遞增率5%,一次核死,三年不變。若有掛賬,應予扣除,以淨繳利費完成情況計算獎罰。

2.指導性指標:玉米、棉花、瓜菜種植計劃隻需參照執行。

(二)工、商、交、建單位的承包辦法:

1.食品廠、化工廠、麵粉廠、汽車隊實行“基數包幹,確保上繳,超收平分,歉收自補”的辦法。

食品廠第三車間1980~1990年三年不繳聯營分配利潤,並用此利潤還清銀行全部主設備貸款。獎金提取留成分配與各項費用、稅金、能源等上繳與一、二車間相同。小烤房改建後屬於自營車間,1988年不下達利潤基數指標,但實現利潤應五五分成。

2.商店、水泥廠、石灰隊實行“公開招標,租賃經營”。租賃條件另訂,並按簽訂的租賃合同執行。

3.工程隊、水泥隊:實行“大包幹”辦法。

(三)事業單位的承包辦法:

文教、衛生單位實行“經費包幹,節餘留用,超支不補”的辦法。獎勵辦法,醫院可從對外醫療的純收入中提取30%~40%的獎金。學校每年由農場增撥1萬元的教學獎金,對紅星二場子女考入大中專者,繼續實行獎學金製度,即考入大學本科者獎300元;考入大學者獎200元;考入中專者獎100元,獎金由農場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