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溝口,氣候變化無常,常常是一天裏過著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候。早晨寒風襲人,穿著棉衣還嫌冷;中午天氣炎熱,穿著背心短褲還嫌熱;一會兒驕陽似火,一會兒大雨傾盆。修建紅星二渠不同於紅星一渠的是大部分石料不需開山炸石,而是在山口采集大卵石,經過錘打加工後使用,加上紅星二渠要興建龐大的渠首工程,因此,修渠部隊大部分紮營於天山腳下的五道溝口。開始,山腳下搭起了一頂頂白布帳篷,豈料,這種帳篷在內地適用,在這裏根本無用。天晴時不能抵擋炙熱的陽光,天陰時不能抵擋狂暴的風雨。有時刮起大風來,把帳篷放了風箏。有一次,暴風雨來臨,工程師吳瀚林和技術員雷元幾個人住的帳篷裏被水淹了進來,他們就趕緊起床圍著帳篷挖了一條水溝,美其名曰“護城河”。一會兒,水又流進了帳篷,他們就在每個人的地鋪周圍挖一圈水溝,人們睡在地鋪上,身邊流著細水小溪,他們說:“中外古今可能還沒有咱們這樣的流水床!”修渠部隊為了適應這裏的特殊氣候和環境,因地製宜,利用布滿山穀的卵石壘起了一座座石屋。這種石頭房屋,既不怕風,又不怕雨。天氣熱時,屋內又非常涼爽,簡直可稱天山腳下的“神仙洞府”。有戰士在一首快板詩裏寫道:
石頭房子石頭牆,石板屋麵比瓦強;
遮雨擋風不怕曬,冬天暖和夏天涼。
石灘上鋪芨芨草,睡覺賽過鋼絲床;
要開會時是會場,學文化時是課堂,
打牌下棋是俱樂部,天山腳下紅星莊。
修渠部隊遇到的另一個困難,是用水困難。沿線幾十裏散居的挖渠部隊,成百上千的人生活用水僅靠幾輛馬車從山口運水供應。每天每人的飲水都有限量,勞動強度較輕的戰士把分給自己的水節省下來,支援給重體力勞動流汗多的同誌飲用;一盆洗臉水常常洗過一次,沉澱以後,倒出來再用,直到渾濁得不能再用了,才舍得倒掉。許多戰士都為缺水而推了光頭,堅持到水渠修通放了水以後,才理發刮臉剃胡子。當時,戰士們剛剛看過蘇聯電影《沙漠裏的戰鬥》,大家提出:向蘇聯紅軍13位勇士學習,發揚革命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克服困難,戰勝幹渴,發揚階級友愛,寧願自己受渴,不讓戰友受苦。常常是一軍用水壺的水,傳來傳去,連長傳給班長,班長傳給戰士,戰士傳給病號,輕病號傳給重病號,表現了革命戰士崇高、純真的友誼。
“紅星二渠”的渠首工程,是一項艱巨的龐大的永久性工程。全部工程包括攔河壩、進水閘、排沙閘、節製閘、進水道、沉淤槽和溢洪堰。所有設施都要用水泥、代水泥漿砌塊石建成。工程開始以後,第一個困難便是原料的運輸——山穀狹窄,山路崎嶇,坡陡石滑,如果用人背肩挑,太費勞力,而且會供不應求,拖延工期。施工部隊還是拿出了老法寶,依靠群眾的智慧,想辦法克服困難。師生產科的萬鈣和薑魁忠同誌,提出了“高線運送法”,從30米高的山頂,架起鋼絲繩索,把水泥袋從山上滑翔而下,僅用3分鍾就可運一袋水泥,一天可以運200多袋水泥,節省了人力,減少了勞動強度。戰士們嚐到了創造運輸工具的甜頭,人人想辦法,個個出主意,改革生產工具,卸水泥的戰士蒲永貴同誌,在“高線輸送”的基礎上,創製了“木製緊線機”,每次可以緊幾條輸送線。戰士丁漢卿又改製了木滑車,使高線運水泥從每3分鍾運一袋,提高到每分鍾運1袋,每天可以運600袋水泥,每天可以節省80個勞動力。這項革新看起來很小,卻等於給水渠建設增加了一個連隊的兵力。師長任書田頗有感慨地說:“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潛力是很大的,隻要把群眾的積極性發揮出來,任何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在戰爭年代,國民黨軍隊依靠美國裝備,武器比我們精良;但是,我們依靠群眾的智慧,創造了‘八二炮送炸藥’、‘土地雷’、‘排子槍打騎兵’等等行之有效的辦法,依然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派。現在搞建設,這個法寶不能丟!”在河灘負責打卵石的戰士們,開始打石頭時沒有經驗,18磅的大鐵錘掄得渾身淌汗,鐵錘打在石頭上落一個白點點,打十幾錘一塊石頭也打不成料;有時候卻把卵石打得粉碎,浪費了力氣,浪費了石頭。後來,戰士們認真琢磨、找經驗、想辦法,把卵石一頭墊起,中間懸空,瞅準紋路,打準打狠,成倍地提高了工效,提高了石頭利用率。運沙子運石頭的戰士們,由於輸送線不能輸送太重的重量,就鋪設了輕便木製軌道,製作了木頭車,用輕便軌道輸送沙子和石頭,使工效成倍提高,勞動強度大大減輕。
在攔河壩工地上,戰士們與激流和流沙展開了頑強的搏鬥,他們稱這是“紅星二渠”上的一場惡戰。這道攔河壩的興建,要在穀口挖地三米深,然後澆灌混凝土,築起一道大壩,攔住奔騰的雪水。戰士們每天泡在冰涼的雪水中忍受著刺骨的疼痛,常常是凍得一身雞皮疙瘩,嘴唇發紫,堅持不下火線。他們提出口號向抗美援朝的誌願軍學習,同誌願軍比艱苦,比貢獻。他們說:“誌願軍能在冰河裏架人橋,我們也能在雪水裏修河壩!”他們分成幾班人馬輪流下水,泡在雪水裏,連續作業三晝夜,用幾百個沙袋築起了一道堤壩,把水攔住,然而,由於水急浪大,幾次把堤壩衝垮,使攔水作業連連失敗。戰士們沒有灰心喪氣,還是拿出了解放軍的老法寶,發動群眾想辦法。
在興建“紅星二渠”的功勞簿上,不能忘記一支汽車運輸部隊。這支部隊車輛很少,車況極差,都是從國民黨反動派手中接管的美製“老牙車”。他們肩負的任務卻非常重要,修渠部隊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全靠他們運輸,直接關係著水渠能否按期或提前竣工。汽車部隊中的少數駕駛兵是隨車解放入伍的,大部分駕駛兵是從連隊抽調來的。這部分戰士都來自農村,有的趕過馬車,有的趕過牛車,不僅很少坐過汽車,有的來自山區農村的青年戰士,解放以前連汽車都沒看見過。他們沒文化、沒科學知識,但是有一條都非常能吃苦。一旦接受了新的任務,就拚命地學習它、掌握它,並且千方百計地幹好它。這些駕駛兵,虛心向老駕駛兵學習,刻苦鑽研,經過三兩個月的實習,便可以頂班駕駛了。那時候,汽車少,任務重,逼著戰士們挺起腰杆挑大梁。當時,車況極差,路況極差,汽車損壞大,又沒有修理廠,加上剛解放以後美製汽車的零配件又很缺,買不到,造不出,往往由於一件很小的部件缺乏,就會使一輛車停駛。在這種情況下,駕駛兵們以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想出許多絕妙的辦法,克服困難,保證了運輸任務的完成。運石頭運水泥運沙子,都是超重負荷,往往載重3噸的車要裝4噸,5噸的車裝6噸,鋼板和大梁易斷,他們就設法在大梁架上和鋼板架上墊上榆木,以減輕大梁和鋼板的負荷。戈壁灘上行車,跳動顛簸很大,天長日久,許多車的弓子梁彈子都燒扁了,他們就設法把報廢車的前輪軸彈子拆下來,裝入弓子梁,保證了正常行駛。夏天在戈壁灘上行車,天氣炎熱,引擎發熱,水箱易開,常常由於水箱開鍋而熄火,耽誤運輸。駕駛員們就設法在車幫上掛一隻舊內胎,裝上涼水,用皮管通到水箱,增加水的循環,避免了因水箱開鍋而熄火。在燃料非常缺乏的情況下,駕駛兵們不僅設法堵小化油器油眼,減少耗油,而且在空車下行時偏隊行駛,利用前拖後推的辦法,在一個車隊中隻有少數車發動引擎,拖後邊的車,推前邊的車,千方百計地節省油料。駕駛員們說:“汽油要從內地運來,一滴油都來之不易,我們節省一滴油,就增加一分抗美援朝的力量!”戰士們具有極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常常把自己的一切行動都同抗美援朝聯係在一起,以自己的勞動、以自己的創造體現一個人民戰士的愛祖國、愛人民的赤誠之心。
仗要一次比一次打漂亮,水利工程要一項比一項建設得出色,“紅星二渠”要比“紅星一渠”修得又快又好,這是十三團全體指戰員的誓言。“紅星二渠”比“紅星一渠”長,工程比一渠艱巨,工期比一渠縮短,特別是龐大的渠首工程,必須在次年洪水期以前竣工。如果不能在洪水期以前全部竣工,勢必被洪水衝垮,前功盡棄,使水渠放水向後拖一年時間。當時哈密地區是一個缺糧區,糧食供應要依靠外地調運。為了減輕各族人民的負擔,早放水,早開荒,早種地,早打糧,這支曾經在陝北金盆灣開荒種地、豐衣足食的部隊,提出發揚延安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必須在洪水以前修好渠首工程,保證水渠在春耕春播時開閘放水,當年開荒,當年收獲。師、團指揮部經過縝密地研究討論,決定冬季施工,趕在洪水前麵,打一次殲滅戰!
11月間,天山峽穀,冰封雪凍,寒風凜冽,氣溫降到攝氏零下二三十度,嗬氣成霜,滴水成冰。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施工,對於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來說,都是一個新課題、一次新考驗。戰士們進了巴裏坤山,就地取材,伐木料,砍條子;到農村裏運來麥秸稈;在部隊裏運來氈子、篷布。在山崖下搭起了一座120米長、18米寬、6米高的暖棚。在暖棚外麵是風雪呼嘯的嚴冬,在暖棚裏邊是熱火朝天的勞動。戰士們日夜兩班,挑燈夜戰,有戰士寫快板詩描寫暖棚裏冬季施工的景象:
五道溝,天山下,寒冬臘月把暖棚搭。
要問暖棚啥樣子?好像高樓和大廈。
暖棚修建不簡單,裏麵工程實在大;
進水道,排沙閘,哪樣都是現代化。
一進門,看不清,建築物好像小山嶺;
有木工,有鐵工,還有石工鋪砌工。
汽燈照得耀眼明,爐火燒得紅彤彤。
咱們把冬閑變冬忙,定把水渠早修成。
暖棚裏的戰士們,用自己一雙萬能的手和無窮的智慧,戰勝了嚴寒和風雪,上級要求在3月25日以前完成的渠首工程任務,他們提前在3月5日就完工了。搶在洪水前麵,保證了“紅星二渠”提前開閘放水。
指戰員們僅僅用了九個半月的時間,興修了一條37.4公裏長的“紅星二渠”。它是閃爍在天山腳下戈壁大漠上的紅星,輝煌璀爛,耀眼奪目。
(摘自《璀璨的紅星》,原載《哈密屯墾曲》,題目是編者為了突出主題而改加的)
燦爛紅星
《新疆日報》記者
12年前的火石泉,是哈密地方一塊有名的大堿灘。
火石泉,北麵天山綿延高聳,南麵戈壁浩瀚無邊,方圓幾十裏,“無風白一片,風起白滿天”,沒有草花樹木,也少見走獸飛禽。偶爾,隻有趕著幹瘦的駱駝來這裏挖堿的人……
那時候,在這裏,大片墾荒、種地、打糧食,是人們根本不敢想像的事。如今的火石泉,穿上了新裝,開辟出了新天地。
這時候,天山上引來的雪水,變成了這塊土地的命脈。渠道縱橫,流水不斷。
這時候,茫茫的堿灘變成了肥沃的良田。改造好的土地,就有17000畝,劃分為71塊平整的條田。
這時候,排排的白楊林帶,青蔥茂密;果園裏,桃杏花開,香氣襲人。這時候,馬牛羊豬成群地漫遊在林間草地上,覓食戲鬥。
這時候,拖拉機的轟鳴晝夜響徹在火石原。
這時候,道路似網,連接著許多居民區和田園,車馬馳行,人流熙攘……
如今的火石泉,變成了令人向往的好地方。這幾年,糧食年年增產,1962年糧食總產136萬多公斤,而在1963年,糧食總產一躍為203萬公斤。其中有150畝地,小麥單產高達361公斤。
這一切奇跡般的變化,是怎樣來的呢?
這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紅星二場1000多個軍墾戰士,千辛萬苦,用勞動的雙手,風裏來,雨裏去,一點點、一滴滴地創造出來的。
這樣的奇跡是毛澤東思想在軍墾農場事業中的勝利。
這樣的奇跡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勝利。
這樣的奇跡是人民解放軍光榮傳統和革命精神的勝利。
當初——1952年,奉毛主席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某部四十七團的勇士們,來到了火石泉。
走進火石泉,就像走進大烘爐,頭頂著火紅的太陽,腳踏著焦灼的大地,烤得人頭昏舌幹,卻找不到一滴水。
當時,人們生活中迫切需要水;開發火石泉,讓這塊大堿灘變成良田,也迫切需要水!
那麼,水在哪裏呢?水在遙遠的天山上。
怎麼辦?隻有劈山修渠,才能把水引到火石泉。可是,這個工程的規模,大大超過這支部隊所經曆的任何作戰工事的修築,單隻渠道,就要修築37公裏長,而且全得由一塊塊的石頭壘砌起來。
當時,麵對著建設這樣浩大工程的艱巨任務,哈密當地的廣大人民群眾歡欣若狂,但也有一些好心人,一直搖頭歎息。
原來,這裏也曾有過人想把天山上的水引下來,澆地耕田,但都一次次失敗了。數十年前,這裏的封建統治者哈密王為了加倍盤剝農民,曾驅使千百個農民築壩修渠,渠底還鋪了數不盡的毛氈,可是,也滴水未得。於是,便傳出了天山上的水是“神水”,動不得,引不來的鬼話。
然而,剛剛從勝利的戰火中轉移到生產戰線上的勇士們,誰會相信這是辦不到的事呢。他們個個奮勇當先,奔向劈山引水的最前邊,來到了天山腳下。
當時,修渠的工程十分艱巨,而人們手中的工具卻隻有曾經挖戰壕用的十字鎬和圓鍬,征服的對象,則是高山上堅硬的頑石。開山隊迅速地向天山開了仗。勇士們個個生龍活虎,像在戰場上消滅敵人一般,到處是頑強的攻堅戰。
在懸崖峭壁上,站不住腳,人們就把繩子拴在腰裏,從山頂上吊在半壁鑿石眼,裝炸藥,把頑石炸碎。有的人,腰間被繩索勒出了血印,手臂震蕩的疼痛麻木,但卻樂嗬嗬地唱著開山修渠之歌。
在運石的路上,沒有運輸工具,人們就背、抱、抬,像衝鋒陷陣一樣,爭先恐後向前衝。有的人,肩膀壓腫了,照樣幹;脊背磨破了,還是照樣幹。有的人,衣服磨破一塊,就再補一塊;鞋底磨穿一層,就再加釘一層……
在渠首工程和鋪砌渠道中,天寒地凍,沒有一架機器,也是全憑一雙勞動的手。
在整個工程進展中,困難是可以想像的。但是,這能難住久經戰鬥考驗的戰士們嗎?不能!他們滿懷信心地說:“我們是毛主席的戰士,天大的困難也要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