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講述是誰幫雷鋒改了名字
百味人物實錄
雷鋒的原名是雷正興。1958年,報名去鞍鋼的雷正興卻從此改名為雷鋒,這又是怎麼回事?
最近,由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陶克少將撰寫的《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出版。他近日在接受采訪時,針對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疑問進行了解答,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雷鋒。
誰幫雷鋒改了名字
雷鋒的原名是雷正興。1958年,報名去鞍鋼的雷正興卻從此改名為雷鋒,這又是怎麼回事?原來在去報名路上,雷鋒對一同去的縣放映員張建文(原名張希文)說,“雷正興這個名字是叔公起的,有家道興旺之意,舊社會我連家都沒有,說什麼家啊,我想趁報名當工人的時候改過來。”他說自己最近常在烏山、金山行走,覺得山能登高望遠,不會迷失方向,“我想改名叫雷峰。”張建文覺得改得好,讓雷鋒也幫他改一個,雷鋒就以“建設新文化”為寓意幫他改成了張建文。於是,兩人在報名表上,一個填了“雷峰”,一個填了“張建文”。
後來,雷鋒找趙陽城提出了改名的想法,不知內情的趙陽城提了個建議,“你是到鋼鐵廠,鋼鐵銅銀都要有金,你這個‘峰’字,右邊不變,左邊換個金字旁就準確了。”這佯,雷鋒到鞍鋼報到時就采用了這個新名字。
雷鋒哪來那麼多錢幫別人
“雷鋒16歲就參加工作拿工資了。”陶克為雷鋒算了一筆賬:雷鋒1956年在望城縣當公務員期間每月工資能拿到29元;1958年到了團山湖農場,當拖拉機手時每月32元;同年11月在鞍鋼,工資到了36元,加上加班費等能拿到40多元;在部隊裏,一個月除了5角錢交團費和理發,其他都存到了銀行裏。“我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雷鋒的全部收入,大概是1400多元錢。節儉的他完全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有人說雷鋒是“那個白天做了好事不留名,晚上全都寫到日記裏的人”,陶克對此表示,“日記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就像我們今天寫博客、發微博一樣。所不同的是,那時的日記是自己生活的記錄,是不和別人分享的。再說,雷鋒記日記時也不可能想到,日後要發表給全國人民看。”
雷鋒怎麼會有那麼多照片
上世紀60年代,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拍照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雷鋒在這段時間居然能拍下200多張照片,憑他當兵那每月幾元錢的津貼,他肯定是付不起的。還有人說,雷鋒事跡的照片是假的,是擺拍的。
“雷鋒也有時尚、青春的一麵,他曾那麼的愛照相。他有英納格手表,有皮夾克,有料子褲和皮鞋,這些都是當年年輕人夢寐以求、追趕潮流的標誌。”
如今雷鋒留下的照片大部分是在部隊時拍的。陶克表示,先後有10位部隊攝影工作者為他照過相,其中拍得最多的是張峻和季增。他們兩人拍攝了240多張雷鋒的照片,發表了100多張。張峻是沈陽軍區的攝影幹事,曾追蹤和采訪雷鋒達90天。季增是雷鋒所在團的攝影員,曾在雷鋒班裏安了幾個“眼線”,如果發現雷鋒在哪裏做好事就及時通知他。中秋節送月餅的照片就是季增得到消息後,先到醫院大門口附近悄悄地等著,拍下了雷鋒走進醫院大門的背影。
雷鋒的照片有沒有補拍?有。那是在1960年底開始宣傳雷鋒的時候,這些照片中有的當時就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所以,盡管雷鋒的照片有補拍、擺拍,但總的來說是真實的。”
雷鋒做好事又是學的誰?
“雷鋒做好事又是學的誰?”在雷鋒的日記中,陶克找到了一些答案。既有英雄人物董存瑞、黃繼光等,也有身邊人。
縣委書記張興玉可以說是雷鋒的學習榜樣之一。有一次,雷鋒跟著張書記下鄉,看到一戶農民生計艱難,張興玉掏出15塊錢給這戶。雷鋒一看,也掏出了兩張5塊錢。張書記說:“我給他就行了,你不用給了,你錢少。”雷鋒說:“您一家七口,平均起來還沒有我多。”韓萬金是雷鋒生前所在團的政委,雷鋒也學他。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韓萬金把全家人節衣縮食省下來的2000元錢交了黨費。遼東發大水,他又把一個月的工資寄給災區。他的事跡感動了全團官兵。雷鋒在遼陽水災和人民公社成立時,也把自己省吃儉用的錢寄給了災區和人民公社。
邢大軍據《老年生活報》朱華,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