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位於我國西部內陸,號稱“天府之國”。得此美名,主要是因為在我國西南群山之中有一片盆地平原——成都平原,而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修築了名揚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這片土地灌溉自如,沃野千裏,農業發展,人口聚居。正因為四川人多糧豐,因而曆史上一些有戰略眼光的帝王將相總想先取四川後奪天下。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大批軍民跑到四川,許多機關、學校搬到四川;四川能夠承載下來,堅持八年抗戰,同有一個相對較好的農業有很大關係。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進行大規模的“三線建設”,把四川作為戰略後方,也是看重這裏的地域優勢,人口眾多,農業基礎好。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川農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對全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四川每年調出大批糧食,支援全國。在“三年困難時期”,四川人民勒緊褲帶,調糧出川,支援京、津、滬等城市。從1963年起,四川農業得到較快恢複。“文化大革命”的10年,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農業發展緩慢,而人口卻增長很快。1974和1975年,四川出現糧食緊張,一些地方鬧糧荒,要從東北等地調糧入川。四川省委主要領導深入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采取了一整套振興農業、增產糧食的措施:一是取消全省種雙季稻,改為主攻一季中稻。幹部、群眾認為,種雙季稻加上一季小春(夏糧),一年三季,投入大,投工多,勞民傷財,不如主攻中稻,提高中稻產量,“三三見九,不如二五得十”。二是對沒有水源保證的水田,提倡“水路不天府之國的四川農業序通走旱路”,改種高產的旱地作物,做到趨利避害,奪取豐收。三是加強水利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利設施立項上馬。四是發展化肥、農藥等工業,建立支農工業體係。五是恢複“文化大革命”以前行之有效的農業經營管理辦法,製定一係列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政策和措施。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1977年全省農業獲得大豐收,糧食比上年增產76億斤,從而緩解了全省人民的吃飯問題。接著,按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探索、試驗農村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四川成為全國農村改革最早的省份之一。四川省委根據幾年來農業迅速發展的經驗,提出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後來又加了一句“三靠投入”。這是對農業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總結。
四川省原有麵積57萬平方公裏,人口1.1億多,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占全國的比重很大。1997年,調整行政區,重慶市升為直轄市,涪陵、萬縣和黔江三個地區劃歸重慶市,四川的麵積減少近9萬平方公裏,人口減少3000多萬,農業占全國的比重也隨之下降。全省的人口、糧食產量從全國的第一位下降至三、四位。目前,四川不再調出糧食,成為自求平衡的省份,但每年仍調出大批以糧食為飼料的豬和以糧食為原料的酒。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從近十來年農業發展的狀況來看,四川農業雖有很大發展,但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存在明顯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呈繼續拉大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一是糧食總產量下滑,2008年全省糧食總產量700億斤,還沒有達到1999年733億斤的水平;二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2008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少640元,排名第21位;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夠高,現代農業發展不夠理想。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四川的農業問題,探討一下如何加強、提升四川農業的地位,以便引起各級領導和有關方麵對農業的重視。本書試圖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對四川農業的發展進程進行探討,總結不同時期的經驗教訓,提出今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從現實情況分析,提升四川農業的地位,不完全是指一些主要農產品的產量要在全國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農產品的質量、科技含量、深度加工、國內外市場占有狀況以及農民素質和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麵,要得到全麵的提高。為此,必須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必須依托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深化農村改革,進行製度創新;還必須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外部條件;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四川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增強全省以工支農、以城帶鄉的能力,使城市和工業部門能夠吸納大批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推進農民市民化,使人均不多的農業資源逐步聚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引用了較多的數據和資料,盡量體現曆史的真實性,以有助於讀者了解過去,並為四川農業發展提供史料。李躍建、郭曉鳴、文心田同誌給予了本書很多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不妥之處,請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