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四川農業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2)(3 / 3)

兩漢之前,人們談到物產最富饒的地區,都首推“關中”,稱其“天府之國”。但到了東漢,則稱關中為“近蜀”了,表明“天府之國”的美稱已逐漸從關中轉移到蜀中,四川經濟躍居全國前列。

四、三國鼎立時期

公元221年,劉備占據了益州,在成都稱帝,曆史上把建立的這一政權稱為蜀或蜀漢。蜀漢在統治益州四五十年短暫的時期內,在三國鼎立的局麵下,維持了四川地區的相對統一和安定,對四川農業進行了較為有成效的經營,使農業有較好的發展。雖當時遠遠趕不上漢朝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但在四川曆史上的影響仍很大。在當時的宰相諸葛亮治理益州期間,十分重視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農業,注重“務農植穀,閑關息民”。其主要對策和取得的實效有:

(一)要求各級官吏重視農業,減輕賦稅

蜀漢政府設有大司農、督農等一類的官職,督促管理全國各地農業生產,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利用空隙時期“休士勸農”,實行軍屯、分兵屯田、兵農合一等措施。

(二)專門設置堰官管理都江堰工程

充分利用都江堰水利設施,灌溉川西平原農田。十分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在成都西北郊的柏河上修築了九裏長堤,並專門設置堰官,精心管理,發一千二百壯丁駐在堰區,負責對都江堰工程進行具體的保護與維修,使成都平原的農村實現了“黍稷油油,粳稻莫莫”。故晉人袁淮評價說:“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

(三)對民族和邊遠地區的生產落後狀態進行改善

在生產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先進耕作技術,並使山區的農民遷居壩上,通過平壩與山區之間的溝通,改變邊遠、民族地區的生產落後狀況。

在諸葛亮的重視與引導下,蜀漢農業有較大發展,糧食十分充足。在蜀漢滅亡時,僅糧倉存米即達四十餘萬斛。手工業中的絲織業,織戶多、產量富、織造美,產品大量外銷,其利潤收入成為了軍費。蜀漢亡時庫存的錦、綺、絹就各有二十萬匹,可見蜀漢絲織業之盛行。

五、隋唐五代時期

此時全國經濟重心已向南移,由於這一時期四川境內沒有受到大規模戰爭的影響及破壞,在長時期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下,統治政權對農業的發展極為重視,采取減輕稅負、促進生產的措施,使魏晉南北朝以來一度衰退的四川農業迅速恢複,整個經濟也走上繁榮,並進入極盛時期,再次位居全國經濟的前列。這時四川經濟與江南經濟同是為唐王朝提供財源的兩大支柱,當時廣泛流傳著“揚一益二”之說。農業生產全麵迅速發展,布局進一步展開。主要措施有:

(一)掀起更大範圍內的水利建設

在隋唐以後,繼續擴大都江堰灌區,在成都平原及岷江、涪江衝積平原先後又修建了多項水利灌溉設施,形成了自秦漢之後又一大規模發展水利事業的高潮。僅劍南道即興修17項工程,規模較大的如眉州通濟堰,灌溉農田達一萬五千頃,還有青神的鴻化堰、綿陽魏城洛水堰、巴縣廣濟陂塘、德陽羅江茫江堰、江油梓潼江利渠、資中縣城北七十裏的白技池等工程。加之唐代水利堤灌工具又有進步,除傳統的翻車等仍繼續使用外,還創造發明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車等,實現了跨越澗穀供水或利用水力推動把水吸到高處的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水利灌溉麵積不斷擴大,水田麵積不斷增加。

(二)對農業耕作製度和生產技術進行改進

發明和推廣“區種法”,即將土地劃成若幹小區,在小區內集中供給水肥,實行間作製度,有效保護了地力。

(三)實行水稻育秧、移栽法和水旱輪作製度

在唐代,新的耕作製度逐漸得到普及,使成都平原稻穀單產又比漢代增加一倍,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

(四)對盆地中部丘陵和盆地東部的平行嶺穀區域進一步開發

在廣闊的丘陵地區推廣和普及先進農耕技術,促進了丘陵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其不僅成為當時四川旱地糧食的主產區,同時也成為多種經濟作物的主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