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四川農業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2)(2 / 3)

三、兩漢(東、西漢)時期

巴蜀農業在秦的開發基礎上又有很大發展。西漢王朝建立後,針對西漢初期戰亂連年、社會經濟遭嚴重破壞的情況,漢高祖在即位之初就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安定社會。其恢複生產的主要舉措是:

第一,在全國範圍內公布釋放奴隸的法令。在文帝時又廢除把罪人家屬罰為奴隸的法律,並免官家奴隸為庶人,以安定社會。

第二,實行減免稅賦與休養生息的政策。

一、人頭稅為一百二十錢,到文帝時規定田租減為三十稅一。中間有十幾年還免除田租,人頭稅減為四十錢。役徭也從每年一次減為三年一次,減輕了農民負擔。

第三,繼續興修水利,擴大農田灌溉麵積。文帝時,蜀郡守文翁繼李冰之後,“穿湔江口,灌溉新繁田千七百頃”,使都江堰灌溉麵積進一步擴大。西漢末年,在今新津縣“藉江為大堰,開水門灌郡下”,使其成為後世灌溉彭眉一帶通濟堰工程的雛形。在川西平原及龍門山山前衝積形成的扇形,成了有水源保證的水稻種植區,使該地區耕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今雙流牧馬山一帶開鑿陂塘,保存水源,並築有渠道與之相連,以備灌溉陂塘周圍農田之用,解決了成都西南部丘陵地區耕地的受旱問題。

第四,保護耕牛。針對漢初耕牛嚴重缺乏的問題,漢王朝下令禁止宰殺耕牛,違者將受罰。

第五,推行糧食的準平政策。建立“常平倉”。糧食豐收之年即穀賤時,由政府增價收購入倉;穀貴時,減價出售,以穩定糧價,保護糧食生產力。

由於上述措施的有效實施,西漢初的六七十年間,四川社會十分穩定,經濟發展。文翁為蜀郡守時,四川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太平景象。整個漢代,由於上述措施得當、順乎民心,而牛耕普遍、鐵製農具進一步推廣使用,為開山建造梯田、擴大糧食麵積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農耕技術的顯著改進等因素,使漢代四川的農、林、牧、漁業得到全麵發展。

(一)水稻已普遍種植,且畝產很高

此期間四川稻穀的產量,據《華陽國誌》記載:“綿竹縣(包括今綿竹、德陽兩縣之地)……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成都平原被開墾為全國水稻單產量最高的地區,而當時全國中等土地的單產量僅及成都平原的十分之一。在川西平原接近山區的地區,除產稻麥外還盛產芋類作物,可當主食。巴蜀成了漢朝時期全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漢朝時期還常從巴蜀調出糧食以賑濟災荒。

(二)林業經營規模擴大

繼秦時李冰開采岷山的梓柏、大竹等隨岷江水外運之後,漢代林業經營規模更加擴大,蜀郡還為此專門設有伐木的機構進行管理。

(三)犛牛、笮馬成為致富的主要畜種

東漢安帝時鼓勵養馬,還專門在越西郡設置長利、高望、始昌三苑養馬場,加強繁殖、擴大馬群。漢武帝時開發民族地區,在今甘孜、涼山境內及附近發展牛羊養殖。由於這一區域以盛產犛牛著稱,逐漸形成了以犛牛命名的縣、城、山、河、道等。西漢的“糴米肥豬”、“持梢收豬”,使漢朝的養豬業實現了舍養、放養同時發展。

(四)漁業發展有突破

在桓帝時期,僅重慶境內的長江沿岸有捕魚業,當時即有“結舫水居者五百餘家”的記載;閬中的“彭道魚地”、南充的魚池、魚槽梁和魚田都是專門養魚的場所;此外在農村中已把養魚與種植水稻結合進行。稻田養魚在漢代時已相當普及,並培育了若幹魚種,這也是巴蜀人民的一大創舉和對漁業發展的一大貢獻。

(五)經濟作物有所發展

巴郡的雲陽、奉節,犍為郡的樂山、夾江一帶均以產桔著名,專門設有桔官和柑桔官社進行管理。茶葉種植更居全國之冠,巴郡的涪陵等地都有漢代產茶的記載:“南安、武陽皆出名茶”,什邡“有山出好茶”。茶已成為一種普遍性的飲料和商品。荔枝、龍眼、梔、薑、桑、麻等的種植則遍布於巴蜀各郡。

(六)手工業發展快、門類多

經濟作物的發展,為家庭手工及工業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漢代巴蜀的手工業品種多,在全國很有特色。據《漢書·地理誌》記載,全國共設管理手工業的工官九處,蜀中就有梓潼、雒縣、成都等三處。產品中的織錦、蜀布(細麻布)長期馳名,久傳不衰;成都的金銀器產品精雕細刻,金銀裝飾器物品種繁多,當時是全國重要的金銀器製作中心;益州漆器的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第一,並遠銷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