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據說三代蜀王是這塊原始土地開發的先驅,對巴蜀農業的開發貢獻很大。第一代先王名蠶叢,是氏族的一支,活動範圍在今岷江上遊一帶,生產形態為半牧半農,以牧業為主;柏灌是繼蠶叢之後的第二代蜀王,活動範圍下移,居地在今灌縣(都江堰市)境內,仍是半牧半農,但農業水平有提高;取代柏灌的第三代是魚鳧,活動範圍擴展到了灌縣、彭縣。當蜀族由岷江上遊進入成都平原後,生產方式也由獵漁、采集等為主轉以農耕為主,生活方式也由經常的遷移轉向定居,農業生產力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取代“魚鳧王蜀”之後的是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在巴蜀開發曆史上,有史記載的並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兩件大事:
(一)杜宇教民務農
杜宇取代魚鳧為蜀王後,大力推行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大力發展農耕,使蜀國的農業逐漸進步,以至成為這一時期經濟活動的重點。無論是農業的普及程度,還是在耕作技術上都比以前有較大的提高;尤其是成都平原的農業發展達到了相當高度,盛產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質量很高,經濟作物盛產桑、漆、麻等,同時蜀地的林、漁、牧、業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巴地受蜀地農業的影響,西周中期以後,也致力於農耕,將江邊河岸台地平坦之區域,開辟成種植水稻的良田。山區和丘陵地帶,普遍開墾佘田(即刀耕火種之地),種植黍、稷等作物。農業也成了巴地主要生產部門。以後隨著土地的開發,巴地也逐漸成為土植五穀、牲具六畜的沃野,經濟作物也發展起來,但其偏僻之地仍以狩獵為主。
(二)開明治水
杜宇統治後期,由於農耕和定居的需要,開始整治岷江水患,但效果不明顯。後由其相開明氏,開鑿玉壘山(今寶瓶口)作為分水口,挖掘人工河道,把岷江水分流入沱江,為確保沱江水流暢通還開鑿金堂峽等,在川西平原開始了大規模以農田灌溉為主的工程建設、為蜀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開明王蜀”時,隨著一些進步生產耕作技術的推行,蜀地的農業進一步發展,由此促進了釀酒業的進步。戰國末期,蜀地已是沃野千裏,土地肥美,富有糧食、菜蔬之饒,聞名於世。以致秦相司馬錯在論伐蜀時說:“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在秦滅巴蜀後八年,司馬錯能率兵十萬人,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一次軍事行動就能集聚眾多人力、物資,輸出如此多的糧食,充分反映了巴蜀地區的富饒程度。
二、秦統一巴蜀時期
秦滅巴、蜀兩國後,在秦政權直管下,分別設置蜀郡和巴郡,下設若幹縣,實行郡縣製,逐步改變了之前分裂和割據的狀態。秦朝是巴蜀的重要發展時期,雖然統治時間不長,但是進行了影響以後發展的幾項大的舉措:
(一)實行統一的《秦田律》
在巴蜀推行商鞅變法時的“壞井田,開阡陌”,並一律按《秦田律》統一規範田畝麵積的大小。還根據巴蜀氣候特點,規定芟除雜草、整治農村道路橋梁、興修水利等的時限;再加上先進耕作製度的推廣,促進了巴蜀農業的生產發展。
(二)遷秦民“萬家入蜀”
此舉不僅為開發巴蜀區域增加了大量勞動力,而且更為巴蜀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尤其是秦王朝還把一批六國的工商富豪和工匠遷移至巴蜀,招貧民開鐵礦、冶煉鐵器(包括製造鐵農具和兵器等),促進了巴蜀冶鐵和鐵農具製造業的發展。
(三)興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工程
秦在並巴蜀七十多年後的秦昭襄王時期,經濟實力增強,由第二任蜀郡守李冰主持,以開發航運和農田水利為重點,用了近四十年的時間,在古蜀長期治理岷江水患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原有水利設施,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為了充分發揮都江堰主體工程的效益,李冰還在成都平原先後修建和改善了許多分水的渠道,以解決成都平原若幹縣的農業灌溉問題,整治岷江的樂山、宜賓等段的河道,避免了岩石暗礁破損航船的禍害,使岷江下遊水路暢通無阻。由於進行了上述一係列的大規模水利建設,擴大了農田灌溉,便利了航運,促進了蜀郡農業經濟的發展,使成都平原被開發成為全國知名的“經濟區”。這一時期巴蜀經濟獲得全麵發展,迅速趕上和達到全國水平,成為四川曆史上第一個經濟全盛時期。成都平原成了“沃野千裏”的“陸海”、“不知饑饉”的“天府”。在秦統一六國的戰事中,巴蜀為秦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兵力。在楚漢戰爭期間,又為建立漢朝充當了鞏固的後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