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65章 離別(1 / 2)

清醒後的這一年來,桓徹大多數時間都在陪白煜讀書,不過所讀之書大多是古今曆史及軍事方麵的,再者就是私下教白煜如何與朝臣鬥智鬥勇,甚少接觸和關注經濟方麵的信息,對於首富景奕也未曾聽過。

據桓閣老介紹,景氏一族從很久以前便是江南一帶有名的高門望族。

從景奕的爺爺,也就是景元洲的太祖父,開始從事賣鹽,之後家業越做越大。

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鹽一般由官府統一調配,禁止販賣私鹽。

按大宣鹽政律例,規定每個鹽業口岸可以分配到一定數額的鹽引,由戶部向資金雄厚、有能力購買和運鹽的商人發放。

目前,大宣共任命18名鹽商總商,每名總商下麵又負責成千上百的合法鹽業散商。如此一來,朝廷派出的巡鹽禦史隻需與這18名總商打交道,而由總商對其餘的中小鹽商負責,層層向下管理。

這種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的規範作用,卻很難杜絕一些不良的行為,仍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連鹽都吃不起!

比如,當國庫虛空時,國家為了增加稅收,會逼迫鹽商上繳超額的賦稅,鹽商隻能抬高鹽價才能繳得起這麼重的賦稅,最終受壓榨的隻能是小老百姓;再如,某些無良商人販賣私鹽,胡亂哄抬鹽價,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鹽業有史以來便是最暴利的行業之一,市井間一直流傳“三擔米一斤鹽”的說法。

景氏雖然不是靠賣鹽發家,卻是實打實靠賣鹽致富。

景奕繼承家業後,做了兩淮鹽業總商,使得景家的收入翻了幾番,一躍成為江淮四大鹽業總商之首,是大宣唯一身價過千萬的富翁。

後來有幸結識了先帝,更為他的事業錦上添花。

先帝生前三次南巡,皆是由景家專門負責接駕,事無巨細地負責先帝在江南的吃穿用度。

排場鋪張,耗資巨大,若沒有充足的資金做後盾,絕難做到。

不過,景奕之所以受到先帝的賞識,不僅僅是因為他接駕有功,對國家賦稅貢獻巨大,還因為他本身具有一些難能可貴的品質。

景奕是商人,自然也看重並追求利益,卻不像很多商人那樣做人無底線、使勁剝削小老白姓的利益為自己牟利,反而經常做一些幫助百姓的善舉,在江南一帶聲望極佳。

當國家發生戰爭缺乏軍餉,或者某地區發生自然災害使得百姓流離失所時,他會主動與眾鹽商集議捐款,前前後後共捐款十來次,總金額高達上萬兩銀子。

此外,每到年關,景奕還專門運布匹、茶葉、四寶等進京,進貢朝廷。

先帝是個厚道之人,自然也頗為欣賞厚道的人,所以一來二往,先帝與景奕便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景奕每年進京,都能受到先帝的接見。

這份至高無上的榮寵,其他商人皆望其項背。

聽完後,桓徹不由暗暗吃驚:“沒想到景奕如此了不得。”

“確實不容小覷。”桓閣老撥了撥杯蓋,呷了口茶,潤了潤有些幹澀的喉嚨。

“如此看來,景奕多半不會背叛皇家吧?”

桓閣老不置可否:“世事難料,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景奕與先帝的關係雖好,但先帝已經龍禦歸天,景奕現在心裏是怎麼想的,還摸不準。據聞,景奕最近身子不適,景家嫡長子也病重,說不定不久以後,景家的事業便由景元洲繼承了。”

桓徹暗暗歎服,爺爺的消息當真十分靈通!

不過從另一方麵也透露出,景元洲並沒有對白煜撒謊。

頓了頓,桓閣老提醒道:“皇上與景元洲走得近也挺好,最好在必要時給他一點甜頭,避免他轉去支持寧王。另外,以景家為首的富商財團,對朝廷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近幾年百姓收成不好,賦稅情況不樂觀,國庫虛空,用得著他們的地方還挺多。”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桓閣老對局勢的了解之通透,對各方利益的製衡方法之妙,都讓桓徹望塵莫及。

今晚這番談話,讓桓徹清楚地了解到,想要成為白煜的左膀右臂,他還差得遠,要學的還很多!

從今以後,他所學的東西不再局限於曆史和軍事,還努力惡補經濟方麵的知識。遇到不懂之處,就向桓閣老和他父親取經。

時間如白駒過隙,七天春假很快就過去了。

在陪伴白煜的最後一個下午,桓徹照常邊拿著一本書安靜地看著,邊半倚在軟榻上聽白煜絮絮叨叨,間或搭腔一兩句。

對於他這幾天的“心不在焉”,白煜表現出極大的不滿,一把奪過他手上的書,眉頭緊皺地問:“你稍後就要去軍營了,就不能專心地聽我說會話,陪我聊聊天?”

“我一直聽著。”桓徹有些無辜地解釋道。

白煜微惱地斜他一眼:“你這一去,不知道何時才能見麵,就沒有什麼想跟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