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磚銀行難撼美元霸權(1 / 1)

金磚銀行難撼美元霸權

海外

作者:張尚斌

二戰之後每過一段時期都會出現類似的美國衰退論,這裏說的衰退往往側重於兩個概念:首先是長期停滯,2014年早些時候由美聯儲主席候選人勞倫斯·薩默斯再次提起。

這個概念是在大蕭條期間出現的,隨後被經驗反駁,因為美國當時進入了一個長期擴張浪潮。薩默斯指出,在近幾十年來,美國經濟避免停滯的唯一方法是產生泡沫。

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麵來說明。首先,保羅·肯尼迪時代“超級大國”的興衰,表麵上適用於美國的政策等方麵,但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更大。在肯尼迪時期,蘇聯的崩潰最有說服力。目前,經濟長期停滯的假設似乎更適用於歐元區,而不是美國。其次,在某種程度上,即使美國經濟出現長期停滯,但似乎也是一個更具全球性的現象,尤其是在高收入經濟體和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中,更何況與歐洲和中國比起來,美國提前一步完成了去杠杆化,金融危機的隱患已近乎消弭。

美國衰退論還有第二種表現形式:弱勢說。有人認為,世界其他國家的崛起已經削弱了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美國不再具有霸權,政治社會學家伊恩·布雷默和戴維·戈登將其定性為“G零”,具體表現則是人民幣和中國逐漸取代美元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貨幣和經濟體。

關於美元的作用,衰退論已經有完整的理論,他們隻是缺乏證據。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很多衰退論都認為歐元將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許多觀察家認為,金融危機衝擊很大,特別是處在震中的美國房地產次貸市場,它敲響了美元的喪鍾。

在美元衰退論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議使用特別提款權來取代美元,這種理論被津津樂道。最近,一些觀察家認為數字貨幣,例如比特幣,會挑戰美元的地位。美國一家大型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竟然鼓吹央行可以使用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多樣化中的美元替代品。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挑戰,即使在那個時候,衰退論者已經在到處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特別是當年籌備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之後。

2013年以來的美元反彈,讓那些認為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地位終結的人啞口無言。此前,由於美國政府的預算和貿易赤字飆升,美元地位受到歐元的強大挑戰,各國曾計劃減少美元儲備、增加歐元儲備。然而,一場浩浩蕩蕩的金融危機使得美元再次成為唯一的避險貨幣,歐元幾乎被擊垮,歐元取代美元的說法已偃旗息鼓,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通過政策支持強勢貨幣的經濟體,也是全球經濟的支點。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則是最近被衰退論者歡迎的證據,並以之作為美國走向衰退的最新證據。印度和中國是世界銀行兩個最大的借款人,巴西則是第九大借款人,這三個國家總共從世界銀行借款660億美元,這比金磚國家新成立的發展銀行的初始資本(500億美元)還要多,金磚銀行可以作為邊緣性的補充,但它不能取代世界銀行。

此外,從各國與中國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額度可以看出,達成一項新的貨幣交換協議是相當困難的。金磚銀行需要尋找合適的發展項目,並建立適當的激勵機製,還要規避世界銀行的競爭,這對其管理層來說很難,特別是要麵臨世界銀行的競爭。

正如數據所揭示的那樣,在各國出資的實收資本中,全部是美元。相比之下,世界銀行隻有10%的實收資本是美元。諷刺的是,這意味著金磚五國發展銀行並沒有真正挑戰美元或世界銀行的作用,它當前最主要的作用是作為美元衰退論者的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