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資覬覦基金絕對控股權(1 / 1)

外資覬覦基金絕對控股權

基金

作者:王群航

日前,有報道稱,“證監會首次表示,境外資產管理公司將可持有中國內地基金公司的多數股權”,並將“適時逐步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製”。

個人認為,如果境外資產管理公司期望在新設立的合資基金公司裏占超過51%的股權,即絕對控股,理論上應沒什麼問題。甚至,將來讓其在中國境內設立獨資基金管理公司,也未嚐不可。

如果境外資產管理公司覬覦的是現有基金公司的股權,那就要區別看待,謹慎處置了。

股權變動曆史及原因

2004年下半年,筆者曾經參與撰寫過《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運作評估報告》,其核心內容包括: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從製度到流程到風控,對促進中國公募基金管理行業的規範化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從實際業績看,合資公司並未表現出優秀的資產管理能力,無論是產品還是公司的業績排名都未能整體領先。關於基金公司的股權問題,鑒於境外資產管理公司的實際貢獻,且根據中國加入WTO時所做的相關承諾,我們建議,可準許外方在合資基金公司的股權從33%提高到49%。後來,幾乎所有的境外機構都將其在合資基金公司的股權提高到49%。

兩年後,外資方要求繼續提高上述持股比例,為此,在全麵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再次給出明確的政策建議:當年,讓外方持股比例從33%調高到49%,一口氣增加16個百分點是可以的;現在,再抬高至少2個百分點不可以。理由是:無論是在2004年、2005年的持續熊市行情裏,還是在2006年、2007年的持續牛市行情裏,合資基金公司均未顯現出整體良好、領先的綜合資產管理能力。另外,從當時市場情況看,很多合資公司的外方表現出明顯“水土不服”的症狀。

風險控製是短板

麵對差強人意的業績,外方股東紛紛強調其最大專長在於風險控製、製度建設、流程管理,以及規範運作。

真是如此嗎?單看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的市場情況,我們可以驚訝地發現,不僅在老鼠倉涉案方麵合資基金公司絲毫不落後,甚至在老鼠窩方麵,它們更是獨一無二。上海某資深合資基金公司主要高管均為外資背景,且十分穩定,自公司成立一直幹到前不久,才有一位高管或因管理失職而離職。

就是這個合資基金公司,在外方高管的規範管理之下,一口氣被抓到五個涉案老鼠倉人員,其中既有研究員,也有基金經理。合資基金公司在老鼠倉、老鼠窩事件中連連上榜,不甘落後,其之前所標榜的風控能力又在哪裏?

投資者利益保護是首位

境外資產管理公司覬覦國內合資基金公司股權,主要是針對那些已經進入到正常運作狀態,且有良好股權投資收益的大、中公司的股權,對小公司的股權,它們不僅不感興趣,甚至還想甩賣,如紐銀梅隴西部基金公司、道富基金公司的股權。

由於曆史原因,中方早先能拿到基金公司牌照的股東,都是國內市場上實力非凡的大公司,如華夏、工銀瑞信、嘉實、中銀等。無論是中方股東,還是相關國資管理機構,有誰願意把每年有穩定豐厚現金流回報的基金公司股權出讓給外方?何況這些公司在中方人員的管理下,個個經營情況良好。

退一步說,萬一被迫出讓給外資,相關基金公司會大概率地從上到下調整管理層,進而引起公司經營的混亂,因為大家的履曆、背景、知識、專業、信仰、理念等都有巨大的差別。這必然會影響基金公司的正常運作和基金的業績,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持有人。

外資公司在境外存續良久,定有其成功之道。如果將來外資持股比例可超51%,希望不要發生在已有一定管理規模的老合資公司裏,外資如果真有信心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大展宏圖,何不新設一個能夠控股的公司,或者嚐試接手其他人不要的股權?

作者為濟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