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專題
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要為人民做實事
2012年12月7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23天的習近平首次離京赴外地考察,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第一站選擇了深圳。此行一路,他輕車簡從,與群眾直接接觸、親切交流。
12月8日,他來到深圳蓮花山,在眾多遊客注視下,向鄧小平雕像敬獻花籃。隨後,習近平走到人群中,與群眾握手,向大家揮手致意。
他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習近平此次在廣東考察走的路線,20年前鄧小平視察南方時走過,頗具深刻寓意。有媒體評論:這是一位帶來執政清新風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引領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領導人。
59歲的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首位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中共最高領導人。在中國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習近平走到了中國政治舞台中央,接過了曆史接力棒。同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導人,他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沿。
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後的當天中午,習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記者見麵,他坦陳肩負著沉沉的擔子,把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使命概括為三個責任: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
這一鄭重承諾表明,習近平將擔當對中華民族的曆史責任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信念與追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公開講話,鮮明宣示了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履新後,他在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說:“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始終把人民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43年前,他曾作為知青到陝北農村插隊,一幹就是7年,他的第一個“官銜”,是構成中共組織體係“細胞”的大隊(行政村)黨支部書記。2007年,經過多年基層和地方工作曆練的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央黨校校長。他隨後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5年來,他直接參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研究製定,參與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組織實施。
從陝西到北京,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從西部貧困地區到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從東部欠發達地方到沿海發達地區,習近平從政經曆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和中央黨政軍主要崗位。他常說,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為了實現國強民富的夢想,他在長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複實踐,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一係列論述和主張。
中國共產黨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領導核心。在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之前,習近平長期擔任地方黨政負責人,到中央工作後又主持中央書記處日常工作,主管黨務,深知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他重視加強黨內法規建設,指導製定了很多有針對性的黨內法規文件。
他反複強調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2012年11月17日,他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
他大力倡導把調查研究“貫徹於決策全過程”,強調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抓住不放,主動調研。
“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
“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麵的‘人民’兩字”、“群眾在幹部的心裏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習近平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著他對人民的摯愛。
心裏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講話貼近人民、奮鬥為了人民——習近平的人民情懷,來源於他飽嚐艱辛的特殊成長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