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起,年幼的習近平由於受作為中共元老的父親習仲勳冤案的牽連,遭到歧視。在“文革”中,他受過批鬥,挨過饑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
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陝北農村插隊,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由於窯洞裏跳蚤特別多,他被咬得渾身都是水泡,隻得在炕席下灑農藥粉來滅蚤。
那些年,習近平幾乎沒有歇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苦都吃過。在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裏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幹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的他,逐漸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黃土地的生活雖然異常艱苦,但也成為他鍛煉成長、施展才幹的第一個舞台。為增加農田麵積,寒冬農閑時節,他帶領鄉親們修築淤地壩,每次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他組織村裏鐵匠成立鐵業社,打造的農具既能自給自足,又能賣到附近村莊增加集體收入。他在報紙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氣,就跑去取經,回村修建了陝北第一口沼氣池,帶領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沼氣化村,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他把村裏分配給知青的白麵饅頭分給鄉親們吃,自己吃糠窩窩。北京曾獎勵給知青先進人物一輛帶鬥的三輪摩托車,那時在當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卻設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麵機、揚場機、抽水機等農用工具給鄉親們用。
盡管學業中斷了,但習近平對知識的渴望始終如一,讀書自學不輟。下鄉來梁家河時,他隨身帶了沉甸甸的一箱書。白天幹活,勞動休息時在看書,放羊時也在黃土高坡上看書……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邊吃飯邊看“磚頭一樣厚的書”。
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讀書。離開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長隊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老鄉們還送給他一個鑲著“貧下中農的好書記”的鏡框,表達對他的由衷讚譽。
離開陝北後,習近平始終牽掛著那裏的鄉親們。他先後幫村裏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專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戶看望,為貧窮老人帶去了慰問金,給孩子們帶去了新書包、文具和用來提醒上學時間的鬧鍾。他任福建省領導時,還把身患重病的農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錢支付全部費用。
7年的農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這段與黃土高原純樸鄉親摸爬滾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歲月,不僅讓習近平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麼是中國的農村、什麼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什麼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他對人民的深情和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擔當,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
他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陝北的老鄉們”。不到16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一度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要為人民做實事”。
197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習近平到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1982年,當一些年輕人開始下海經商、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卻主動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這個縣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剛開始,不少人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縣委副書記將信將疑。低調務實的他,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一起蹲在樹下吃飯聊天,並總是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深入老百姓當中拉家常、問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份量。基層,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1988年,習近平到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寧德是當時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為跑遍這裏的鄉村,他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一時下不了車。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他就踩著泥濘濕滑的危險山路步行進去,其中有個鄉叫下黨,他從早上7點半走到中午12點多才進到鄉裏,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裏百姓說他是“到過這裏最大的官”。他推動改造了幾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為祖祖輩輩漂泊海上的船民在岸上修建了住房,使他們可以下海打漁、上岸居住,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