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做人 親民為官
在俞正聲正式卸任上海市委書記的幹部大會上,俞正聲向與他共事5年多的同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寄語上海:“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始終保持開拓的銳氣,始終保持為民的情懷,把上海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毫無疑問,在上海工作的5年,是俞正聲政壇旅途上重要的一站。他對此充滿感情,“2007年10月27日,我到上海工作,至今已有5年零24天。回顧五年來與同誌們並肩奮戰的日日夜夜,我的心情很不平靜,許多往事曆曆在目”。俞正聲主政上海的5年,正值這座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進入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長期扮演中國經濟增長火車頭角色的上海經濟麵臨新的挑戰。
對此,俞正聲要求上海各級幹部,推進轉型發展不是在公園裏散步、在沙灘上曬太陽,要有拋開個人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實事求是的勇氣,要有逐個突破體製機製等障礙的堅韌毅力。
在這種耐得住寂寞的思路影響下,上海的轉型發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經濟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財政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更能反映經濟質量的數據卻不斷提高。
持續時間長達半年的上海世博會,是對俞正聲及上海各級幹部群眾的另一場大考。半年會期,屢創紀錄的上海世博會,在俞正聲“辦一天世博,改進一天工作”的要求下,從試運行期間的混亂無序走向日益完善,最終兌現了“成功、精彩、難忘”的承諾。
聽實實在在的聲音,做實實在在的事,對百姓的事,俞正聲從不敢“怠慢”。他要求信訪部門和秘書,凡內容紮實、尖銳反映問題的群眾來信都必須讓他過目。俞正聲到黃浦區小東門街道調研,看到路邊有曬太陽的老人,叫司機停車,到老人住的棚戶區看看。一進屋內就說“暗無天日”,再問屋裏為何掛滿塑料袋,老人答稱屋漏接雨,俞正聲又說“水深火熱”。他在會上提及此事:“高樓大廈後麵隔壁就是棚戶區。”隨即,完成400萬平方米二級以下舊裏改造被提上了日程。
在市民眼中,俞正聲隨和沒架子,座車不設特殊號牌,外出時要求警車在後尾隨不擾民,走在路上和環衛女工、遊客隨意攀談,很多老百姓喜歡叫他“老俞”……而在一些幹部眼中,俞正聲很嚴厲,有一副冷峻麵孔,遇事總要盤根問底,如被問到有些情況不清楚時就會被批評。
俞正聲的父母親都曾擔任新中國省部級領導。在談及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俞正聲說:“他們就是希望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要有特權,不要謀求特權。”
“我母親去世時候的住房的麵積,小於她文化革命以前的住房麵積,你可以想一想,我母親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們留給我們什麼呢,就是希望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希望我們做一個跟老百姓一樣的人,不要有特權,不要謀求特權。我母親去世以後,我把我父母的骨灰,合葬一個普通的公墓裏頭,很普通,墓碑上沒有寫任何的生平和官職,我想這符合他們的心願,也是我們的做人準則。”
作為官員,怎樣管好家裏人、管好身邊人?對此俞正聲說,自己夫人已經退休,沒有任何職務或兼職。孩子是自己謀自己的職業。
在上海期間,俞正聲曾為上海交通大學5000多名學生和教師代表上過一堂黨課,黨課上得真誠而生動,贏得了師生們陣陣熱烈的掌聲。
俞正聲從如何看待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如何看待新中國的誕生、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艱難的探索、如何看待當前紛繁複雜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麵與同學們進行坦誠交流。最後,他語重心長地說:作為一名黨員,要對人民忠誠,對黨的事業忠誠。要為大多數人著想,而不是謀一己私利;要勇於堅持真理,勇於修正錯誤,敢於自我批評,為了人民利益敢於講真話;要勇挑重擔、敢於負責,在急難險重時刻衝在第一線,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要嚴格約束自己,不以權謀私;要不怕挫折,不隨波逐流。要勇於為國家、民族的未來犧牲個人利益,堅持不懈地為實踐黨的宗旨而奮鬥。
這是他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對年輕人的希望,也是他要求自己始終踐行一生的信條。
(文章由本刊記者劉之昆根據新華社公開資料整理)
俞正聲,男,漢族,1945年4月生,浙江紹興人,1963年8月參加工作,196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係彈道式導彈自動控製專業畢業,大學學曆,工程師。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