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聲 多做實事 不圖虛名
專題
在2012年11月15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67歲的俞正聲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共最高領導層。言談舉止中透著儒雅之風的俞正聲,是位學者型領導,有著從中央到地方多個領導崗位的豐富從政經曆。無論崗位如何改變,“多做實事,多解決問題,不求波瀾壯闊,但求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人民”是俞正聲的從政信條。
技術官員的政壇曆練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年齡稍長的俞正聲是“文革”前名牌大學正兒八經的高材生。他於1963年考入有“將軍工程師搖籃”之稱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導彈工程係彈道式導彈自動控製專業。如果不是“文革”的非正常歲月,沒準兒他就應該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隊伍中的後繼者之一。
1968年,俞正聲一腳踏入基層,到河北張家口市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廠無線電六廠做了一名技術員。三年後調入該市另一家廠——橋西無線電廠,依然做技術員。1975年,第四機械工業部下屬的電子技術推廣應用研究所“發現”了他,將其調入所裏任技術員、工程師,俞正聲在基層工作了8年後,回到北京。
這以後,從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技術推廣應用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到電子工業部電子技術推廣應用研究所副所長、電子工業部計算機工業管理局係統二處處長、副總工程師兼微型機管理部主任、電子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等一係列職務,仍然沒出專業技術的圈兒,直到1984年,他出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負責人、副理事長、黨組成員後開始,才從16年的技術工作中脫身出來,轉換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行政領導幹部”,踏入了“政壇”。
煙台市長、市委書記,青島市長、市委書記,國家建設部部長,湖北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在政壇上的屐旅痕跡經曆了從中央到地方、又從地方回中央,爾後再下去主政一個省區、一個直轄市後再到中央高層的大跨越、大轉換。所到之處,均有不凡建樹,留下好的口碑和政聲。
俞正聲是個書迷,逛書店、轉書攤,是他忙中偷閑的嗜好。他外出,除書相伴外,還有就是一台筆記本電腦。有多年網齡的俞正聲,每天都會上網看新聞。他說:“網絡是改進政府工作的好工具,是回應群眾關切的重要手段。”
求真務實 多做實事
“你們膽子大一點,人人做起,我帶頭講真話!”俞正聲鼓勵下屬在民主氣氛中發表意見。他剛到上海不久,各係統、各研究機構就接到通知說,市委公開納諫,“言論無禁區,隻要有建設性即可”。這股清新的作風被人民網稱為“俞式風格”,就是腳踏實地的作風和真抓實幹的行動。
輕車簡從的調研考察是俞正聲的一種工作方式。“他經常不按既定路線走。”上海市委組織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一次,俞正聲到黃浦區調研,直接讓司機把車開到高樓大廈的背後,走進棚戶區,走進掛滿塑料袋接雨的居民家中。回來後,實現400萬平米二級以下舊裏改造工程進一步加快。
在青島做市長時,正值全國紡織業疲軟之時,為掌握一線真實情況,他半夜來到印染廠,和夜班工人談心聽建議。市長夜訪一事轟動了青島的紡織業,人們從中看到了決策者抓經濟的決心。
俞正聲講話往往不用稿子,調研不喜歡聽彙報,而是自己直接提問。俞式調研的另一特點是,要求彙報者“報憂不報喜”。在某次人大會上,某單位將一摞講稿鋪在桌麵上扒拉平整剛準備開念,俞正聲擺擺手:“你不用念了,稿子拿上來我會看的,你就說說具體工作打算怎麼做。
樸實的用語也是俞正聲的講話風格。擔任建設部部長時談住房質量,他說:“老百姓攢一輩子錢買的房子,我們各級建設主管部門要站出來,替老百姓嚴把質量關,否則我們怎麼能對得起群眾啊。”當上海市委書記時談就業,他說,老人們一般對自己穿衣服都不講究,房子也不需要太大,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好一點。如果孩子的就業問題不能解決好,對老人們的影響是很大的。
無論在哪個崗位工作,“虛名不可圖”是俞正聲的一個準則。求真務實,是“俞式風格”的鮮明特征。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作為煙台市市長,俞正聲在中國率先寫下的房改第一筆,成為一項有標誌性的改革突破。在青島工作期間,建設國際化都市的新構想、國際資本的大流入等,讓人看到了俞正聲的魄力,而對工業品牌建設的重視,使青島的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在全國有了響當當的名氣,他也因此得到了“品牌市長”的美譽。在湖北,俞正聲大力發展武漢城市圈、壯大縣域經濟,這“兩大抓手”成為湖北發展的重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