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甦菁 “腦癱博士”邁入中科院(2 / 3)

“他是我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王甦菁說:“恩師很有遠見,很有戰略眼光,對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

博士生一年級的時候,他對“年齡估計”頗有興趣,甚至沒有聽取老師的建議,就用了長達一年的時間去研究,看著執著的王甦菁,周春光沒有直接打擊他的積極性,而是給了他足夠的時間,經驗豐富的老師知道,當他做不下去的時候一定會主動轉換方向的,果不其然,在他博二的時候,主動轉到“流形”和“張量”的研究方向上來了。

“因為英文水平一般,我投稿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的反饋信息就是——英語能力有待提高。為了幫助我取得好的科研成績,周教授特意聯係其研究領域的學者幫我修改論文,直到達到發表的要求。”說起老師,王甦菁充滿感激。

時任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的周春光對自己的學生也是讚賞有加,他說:“我不該當著王甦菁的麵說這些話,我怕他驕傲,但他的確是我帶過的最優秀的學生之一。他是肯靜下心來做學問的人,現在的學生,大多會非常現實地考慮就業求職的問題,我能理解,而找工作有些困難的王甦菁卻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研究上,他才能有今天的成績。”

2011年10月10日,國際生物特征識別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是根據人體自身的生理特征或行為特征進行個人身份認證的技術手段,國際生物識別大會則是該領域的最高級別的科研會議。大會的博士生論壇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了10位該領域最具培養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參會,這些博士生大都來自國際知名大學,王甦菁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受邀者。

其實,這已經不是王甦菁第一次受到組委會的邀請,早在2009年,他就進入了組委會的視線,隻因為當時他們不給提供資金,所以擱置。而這一次,組委會主動給王甦菁發郵件提出邀請,並願意支付1500美元的食宿費。即使這樣,去往美國的路途還是有些“艱辛”,由於接到邀請函較晚,辦理簽證的時間十分緊迫。王甦菁電話谘詢後直接乘飛機抵達廣州欲盡快將簽證辦理下來,但是他的身體情況和蹩腳的英語使美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麵露難色,領事館的工作人員開了兩次會議,之後又和美國華盛頓方麵開了電話會議,又將王甦菁的材料傳回美國,才最終獲準通過。 抵達美國之後,王甦菁一邊忙著學習,一邊忙著“趕工”。“我到了那裏才知道,參會的科研成果展示分為oral(口述)和海報兩種,但是我什麼都沒有。所以熬夜做了海報,然後花了109美元打印出來,順利地在大會上展示了我們的研究成果。”王甦菁笑著說,“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吉林大學在國際舞台上與知名學府同台競技,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在美國,有一件事情,讓他感觸頗深。一天晚上,王甦菁回賓館,因為沒有路燈,他隻能小心地控製著電動輪椅慢慢前行。突然,由遠而近,一束燈光從他身後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輕微的汽車發動機聲音,沒有催促,沒有鳴笛,燈光以同樣的速度跟隨著王甦菁的輪椅,一直到有路燈的地方,身後這輛車才駛到王甦菁的身邊,車裏的人問他:“需要幫助嗎,先生?”王甦菁這才知道是一位美國警察一直在用車燈為他照亮。王甦菁回答:“我很好,我是中國吉林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來美國參加一個會議,我正在回我住的賓館,謝謝。”

美國之行最讓王甦菁印象深刻的就是無障礙。王甦菁說:“此行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回來後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並且和參會的專家學者們還有學術上的交流,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