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貿總協定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的基本方式是舉行一係列多邊貿易談判。因為每次談判的時間比較長,少則1~02年,多則5~7年,所以把每一個談判周期又稱為一次“回合”從1947年l0月30日關稅與貿易白、協定正式產生起,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過8個“回合”。最初的貿易“回合”談判主要目標是關稅削減問題,後來關貿總協定的“回合”延伸到調節解決非關稅壁壘問題和對總協定最初條款的修正、重新解釋和延伸。
第一次“回合”發生在1947年關貿總協定正式通過前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為了實現貿易自由化,就向聯合國經濟貿易理事會提議召開世界貿易和就業會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1946年聯合國經濟貿易理事會接受了美國的提議,並建立了國際貿易組織籌備委員會。1946年10月,籌備委員會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會上各國代表討論了美國提出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因為各國代表對此草案有各種分歧意見,會議決定成立起草委員會,對草案進行修改。1947年4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第二次籌委會,會議通過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同年11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了聯合國貿易和就業會議,會議正式通過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又稱“哈瓦那憲章”在憲章製定過程中,23個國家進行了多邊減稅談判,並製定了一係列關稅減讓協議,憲章起草委員會把這些關稅減一比協定和“哈瓦那憲章”中有關貿易的政策和規定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基本條款,確定於1948年1月1日起開始生效。第一次“回合”談判使占進口值約54%的商品平均關稅降低35%,涉及應稅商品4.5萬項,影響貿易額達100億美元,大約相當於當時世界貿易額的1/5。
第二次“回合”發生在1949年,有33個國家參加,舉行地點在法國的安納西,主要談判關稅減讓問題。談判的結果使占應征進口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35%。
第三次“回合”是1950年~1951年,由3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舉行地點在英國的托奎,主要談判關稅削減問題。談判的結果使占應稅進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26%。
第四次“回合”是1955年~1956年,由2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地點在瑞士首都日內瓦,仍然以削減關稅為主要談判內容。談判的結果使占應稅進口值16%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l5%。
第五次“回合”於1960年~1961年在日內瓦舉行,因為這次多邊談判是由美國的副國務卿狄龍倡議的,所以又稱為“狄龍回合”。這次多邊談判的結果使占應稅進口值20%的商品平均降低關稅20%。
第六次“回合”是於1964年~1967年在日內瓦舉行的。由於這次回合是由美國總統肯尼迪倡議的,所以又稱為“肯尼迪回合”。“肯尼迪回合”是在一種特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下進行的。肯尼迪是1961年擔任美國總統的,當時美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嚴重的逆差,1960年底的統計表明,美國收支逆差累計已達110億美元,國外持有的美元增加到64億,有47億美元價值的黃金流失,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175億美元。國際貿易雖經第五次“回合”,關稅壁壘在原關貿總協定締約國之間有很大的削減,但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又在抬頭,尤其歐共體國家對美國還有多方麵的非關稅壁壘,妨礙貿易自由化一肯尼迪力主世界貿易自由化,想通過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壁壘,利用美國的科技和經濟實力,通過擴大出口,解決美國的收支逆差問題。1962年美國國會通過貿易擴大法案,給予美國總統以更大的權力,用談判形式在世界範圍內大幅度減稅,尤其希望通過談判使美國產品打人歐共體市場。
第六次關貿總協定談判采取了新的關稅談判方法,涉及了比前幾輪談判更廣泛的項目。前幾輪談判采取了逐個部門或逐項商品分別談判的辦法,而第六輪談判則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對6萬種商品一律平均削減關稅35%,還把反傾銷協議吸收進來,並且決定向不發達國家提供糧食援助,這就觸及了許多非關稅壁壘。這次談判的成果還是比較顯著的,根據談判簽訂的協議,主要工業化國家對70%的應納進口稅產品實行減稅,工業品的關稅降低35%,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品平均進口關稅水平從10.9%降到6.2%,這次談判的減稅協定共影響世界貿易400多億美元。這次談判不足的地方是在農產品貿易問題上沒有取得更多的進展,例如在穀物、肉類及乳製品等產品的關稅減讓上沒有達成協議;另外,對當時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很多非關稅壁壘也沒有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