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貿總協定雖是貿易多邊主義,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集團是所謂“雙邊主義”、“地區主義”,其地區保護主義對關貿的多邊主義有一定的威脅。但關貿總協定在產生時就認可區域性集團的利益,而總協定第三部分專門對邊境貿易、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給了例外規定。總協定第24條指出:“締約各國認為,通過自願簽訂協定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一體化,以擴大貿易的自由化是有好處的。”總協定對這些區域性一體化組織規定了例外條款:“本協定的各項規定,不得阻止締約各國在其領土之間建立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或為建立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的需要采取某種臨時協定。”這些規定對“二戰”以後的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開了綠燈,對區域經濟一體化起了催產婆的作用。
目前,區域性經濟集團從數量、質量和水平方麵看,都在向高層次發展。1991年歐共體達成了1992年建立統一大市場的計劃,1991年10月22日,歐共體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就建立歐洲經濟區達成了協議,到1993年1月1日起,這個經濟區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擁有19個成員國,3.8億人口。美國、加拿大的美加自由貿易同盟早已建立,而1991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加緊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1992年達成了美、墨、加自由貿易區協定。1991年亞太地區經濟合作部長會議成員擴大到15個,中國及中國的台北、香港首次參加了會議;1992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又有了新的進展,東南亞聯盟的合作程度進一步加深。1991年美國和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國家組成了拉美南椎共同市場,簽署了促進雙邊貿易和增加投資的框架協議。1991年安第斯五國首腦協商,安第斯自由貿易區1991年1月1日如期生效。
有人把關貿總協定的多邊主義和該協定允許區域經濟一體化看成是自相矛盾的,這種看法是十分片麵的。區域性的雙邊或多邊協定固然同世界性的多邊協定有差異,但關貿總協定是把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作為世界貿易自由化的一部分來看待,並且在例外條款中還有許多規定,要求這些組織對關貿總協定其他締約方,不得提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從實際情況的發展來看,各種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對未參加的國家和地區,其關稅和非關稅的壁壘並未提高到超過以前的水平。關貿總協定允許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有利於推動世界三大經濟圈的形成,最終實現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八、關貿總協定的各項多邊貿易原則促進了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發展步伐
關貿總協定所規定的最惠國待遇原則、非歧視原則、平等原則,以及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各種協議,對“二戰”後世界經濟出現的國際分工和經濟合作起了催化劑的作用。由於各國在關貿總協定的原則影響下,非常重視商品生產的比較利益,而關貿總協定則對進出口貿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給予了有力的約束,這就給商品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創造了條件。各個國家之間對自己的劣勢生產線日益縮減,而依賴國外進口來滿足需要。如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供應,80年代上半期,美國的40%、日本的99%、西歐的95%要依靠進口,西歐、日本原料進口的比重高達80%到90%。美國發展高科技產品的許多原料,如鉻、錳、鎳、鑽、錫等礦產品和稀有金屬幾乎100%依靠進口,西方國家的許多生活消費品,如:茶葉、可可、咖啡也幾乎全靠從外國進口,日本人所需的衣、食、住、行等許多方麵的消費品原料都來自外國,其衣著所用的棉花是從澳大利亞、巴西、美國進口,小麥、糖、大豆的80%依靠進口,建築所需木材的70%需要進日,鑽的40%也靠進口,汽車所需鐵礦砂的99%靠進口。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加深的情況下也必須發展同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這些國家的原料、糧食不足,技術設備缺乏,這就要依賴於國際貿易,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工業所需的鐵礦砂、棉花、糧食、石油也依賴於進口,80年代初,發展中國家進口糧食數量每年達1億噸。關貿總協定關於發展中國家貿易的優惠照顧,有力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
關貿總協定原則和規定的實施,大大加速了商品的國際化,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在關貿總協定未產生前的1880年~1930年共50個年頭中,國際貿易才上升了2.34倍,而關貿總協定生效後的1950年~1980年的30個年頭中,國際貿易增長了32倍。國際貿易的發展大大改變了國際市場商品的構成。二次世界大戰前,初級產品的國際貿易長期穩定在60%以上,工業製成品則在40%以下,而在關貿總協定條款的實施過程中,新興產業的國際分工有了很大發展,國際貿易市場的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如今是初級產品占40%,工業製成品則占60%。世界技術貿易與勞務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據1985年統計,國際技術貿易總額已達500億美元左右。①關貿總協定已經把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列入談判的重要內容,這將會進一步促進服務與技術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