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地區發展戰略(1)(2 / 3)

2.地區發展戰略轉移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優先開發條件較好的地區,然後再實行地區開發戰略的轉移,把開發的重點逐步轉向次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這是一條通用的規律。但是轉移過早可能降低優先開發地區的增長速度和質量,轉移過晚可能引起地區經濟之間的巨大差距和矛盾,損害國家的長遠發展目標。我們國家對東部實施了20年的重點開發,同時,對中部和西部的一些產業也進行了重點扶持,使我國在整體上取得了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奠定了經濟戰略轉移的堅實基礎。

改革2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7%;我國的外彙儲備居世界第二位,對外貿易總量已躍升世界第十位;我國的農產品產量,包括穀物、棉花、水果、花生、油菜子均居世界第一位,豬、牛、羊肉產量也為世界第一位,我國的電視機、化肥、水泥、煤、鋼等十二種產品的產量已躍升為世界第一位,發電量、棉布、化學纖維的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一些標誌著國家工業實力的產業迅速建立起來,其中有現代冶金設備、采礦設備製造業,大型電力設備製造業,飛機、汽車製造業,大型精密機床製造業,高級合金和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石油化學工業,有機合成材料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船舶工業,等等。

農業生產和農田水利建設發展很快,基礎穩固。1999年我國的糧食產量已達到5億噸的高水平,比解放初增長了3.3倍,全國已形成了5000多萬公頃農田灌溉麵積,建成了大量防洪、排澇、灌溉、發電等工程設施。在交通運輸方麵,全國已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運、民航和管道組成的綜合運輸網。在郵電通信方麵,已建成了包括光纖、數字微波、程控交換、移動通信等覆蓋全國的電信網,全國郵路投遞線路總長度達到621.5萬公裏,電話交換機容量達1.38億門,移動通信用戶達2386萬戶。

1999年,國家啟動重點基礎研究和中小企業創新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我國的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稀土材料應用和生物技術等重大產業化項目取得了進展;“神舟”號飛船飛行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邁出了新的步伐。

由上所述,我國的財力和物力都有了雄厚的基礎,國家有能力、有條件為西部大開發提供財政援助和物質技術的支持。特別是改革20年來,我國的經濟體製發生了重大變化,不論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都已起基礎性作用,全國統一的市場初步形成。國家對外開放政策已把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融合起來,全國各地區都打開大門,招商引資,吸收國外的技術、人才和先進設備。這一切從經濟體製上創造了中國經濟實現均衡發展的條件,對戰略重點向西轉移創造了重要機遇。

西部經濟發展緩慢、居民生活水平較低、生態破壞嚴重,兩億八千萬西部人有強烈要求國家重點開發西部的願望;東部資源枯竭、人口密度過大、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逐漸喪失、市場容量有限,也極希望在國內開辟新的發展領域和市場。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知識經濟到來的形勢對全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和各行業提出了快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實現均衡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縮小東西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日益加劇,既造成了西部發展的緩慢,競爭力的喪失,資源的浪費,人才的流失,返貧現象的發生,又對東部地區的發展造成了影響,使東部的一些優勢逐漸喪失,開發空間縮小,產業結構層次下降,市場萎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向西部進行政策傾斜,集中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開發遼闊的西部,使西部豐富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落後的基礎設施有重大改觀,這不僅會振興西部經濟,而且會給東部的發展開辟空間,帶動全國整體的發展,是一條真正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