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地區發展戰略(1)(1 / 3)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臨近,我國地區發展戰略的調整已提到了議事日程。改革前,我國貫徹執行的是地區均衡發展戰略,其作用是平衡了生產力布局的非均衡狀態,加強了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力度,但它的缺點是拆東牆補西牆,忽視了地區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的原有水平,削弱了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曆史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梯度發展戰略,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投資環境較好的東部,並且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從而加快了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為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重要財源和經驗。但是在梯度推移戰略的實施中,東中西三大地帶的經濟發展差距快速拉大,形成了地區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狀態,尤其是西部經濟的發展顯得十分滯後,這種狀況不適應於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更不利於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因此,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地區發展戰略的調整。

一、全球化衝擊與地區發展戰略的調整

1.地區發展戰略轉移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現狀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各個國家的生產要素和資源跨越民族和國界,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和流動趨勢。“全球化”表明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大大加強,資源配置的民族性和地方封閉性特征日益淡化。“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麵,它推動世界分工的科學化和經濟布局的合理化,加速世界市場的一體化,對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麵,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的負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產生的負麵影響更大。這些國家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和投資環境不佳,國際金融資本隨時會衝擊其金融市場,造成金融危機,同時也使這些國家本來就缺少的資金、人才等資源不斷流人發達國家和地區。

中國經濟已經加入了經濟全球化的行列,全球化給中國西部經濟帶來的好處是存在的,但帶來的衝擊也是巨大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由於投資環境的不佳,造成資本的流出大於流人。西部地區雖然每年通過招商引資吸收了不少外資,但因投資環境較差,而在吸收外資的速度和規模上受到很大限製,已進人的外資向國外和其他地區的轉移比較頻繁,內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出的數額也很大。二是,經濟不發達和勞動力成本很低造成人才的嚴重流失。西部地區高級科技人才和教授學者的月工資平均在1000元左右,大約為發達國家工資水平的1/20,東部地區工資水平的1/3~1/5,加上工作條件、實驗條件較差和新興產業發展緩慢等因素,從而形成了西部高科技人才的持續流失。三是,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層次很低,高新技術產業很不發展,從而形成了傳統的、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占主要成分,名牌產品和有競爭力的產品非常欠缺。在這種情況下,西部地區開辟國際市場的難度非常之大,國外產品占領西部市場有一觸即發之勢。中國“入世”後降低關稅和取消其他保護性措施,西部地區的企業、產品和市場受到的衝擊會更為嚴重。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正是麵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和中國“入世”後可能麵對的嚴峻挑戰而作出的正確決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梯度發展戰略,中央把發展的重點首先放在東部沿海地區,國有單位固定投資的一半投到了東部,在東部率先設立了五個經濟特區和浦東開發區,設立了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和數十家經濟開發區,並采取了稅收減免、來料加工的進口關稅減讓,以及其他各種優惠政策,從而使東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東部優先發展的戰略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給全國的發展提供了示範和經驗,但卻導致了東部與西部差距的擴大。東西部差距的日益擴大造成了許多不良後果,主要表現為:西部地區的資源、人才不斷流向東部地區,挖空了西部地區發展的技術和物質基礎;貧困問題難以很快解決,而返貧現象又迅速擴展;西部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生產力水平難以提高,生活質量也難以上層次,給國內民族分離主義和國際侵略勢力造成了可乘之機;西部地區的不發展影響到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的資源過量開發造成資源近乎枯竭,某些優勢產業由於工資上升、地價、房價高漲等因素而麵臨困境,優勢地位逐漸失去。總體上看,東西部差距的擴大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直接帶來不利影響,對社會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國防安全也會產生消極後果。中央及時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反映了全民族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願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