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梯度推移戰略,沿海地區的優先發展積累了改革和開放的豐富經驗,對全國產生了示範效應和擴散效應,中西部地區相繼仿效沿海開放城市實施的政策和措施,大大推進了內地改革開放的步伐。東部沿海地區通過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產業的升級,從整體上提高了我國國民經濟的質量和水平,給國家創造了大量財富,提供了大量稅收,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但另一方麵,梯度推移戰略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主要為:東西部經濟差距拉大過快,東西部市場交易出現了不平等的雙進雙失現象。可以說,梯度推移戰略並不是在任何發展階段都是區域發展戰略的最佳選擇,尤其對推移的時間和條件要做到及時掌握,隨著不同地帶出現的差異和矛盾,轉變開發重點,作出新的戰略決策。
(3)西部大開發戰略
開發大西部是中國實施現代化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梯度推移戰略中就確定時機一旦成熟,國家的戰略重點要向中西部轉移,不過由於條件尚未成熟,這種轉移工作經過二十年的東部大開發才提到議事日程。在東部優先發展期間,西部的發展並沒有停滯,國家對西部的發展也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
從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中央對地區發展的總方針是:東部優先,帶動西部。1978年鄧小平在談到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時候,就強調富起來的地區要帶動其他地區。1992年在南行講話中,他強調: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製度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這一時期,國家在重點項目的安排上主要投放在東部,但西部也有相當多的項目開始動工。在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方麵,國家給西部進行了較大的投入,使許多地方實現了溫飽,並向小康道路邁進,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盡管速度慢於東部,但鐵路、公路、民航、水運都有較大的發展。西部的鄉鎮企業在這一期間也異軍突起,占有西部經濟的半壁河山。
從十四大到1999年,中央對地區發展的方針是:東部優先,兼顧西部。這期間,我國正確地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東部大部分省區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東西部差距快速擴大。東部的這種高速和超高速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能源、原材料的嚴重不足,盲目上馬形成地區經濟結構的趨同。特別是一度出現了通貨膨脹和市場疲軟共存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提出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不一定決定經濟開發的順序,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可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進行大規模開發,改變落後麵貌,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1993年,國家計委對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出過規劃報告,強調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西北地區的資源開發、鐵路建設和口岸建設,擴大西北的對外開放。這一切表明,國家的地區發展戰略對東部的優先不是絕對的,兼顧西部已成為當務之急。由於國家兼顧了西部的發展,這期間有一些經濟發展指標出現了西部高於東部的現象。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近兩年作出的重大決策。江澤民總書記在年就強調從“九五”開始要更加重視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縮小地區差距,中西部地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並且提出了包括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到中西部地區進行投資、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體係等在內的一係列措施。1997年5月8日,江澤民總書記在“關於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批示中明確指出:要齊心協力地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建設生態農業,要經過幾代人的長期奮鬥,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1999年正式確定的,同年6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現在,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同時,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從現在起,這要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6月17日,江澤民在西安舉行的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應該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提出,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抓緊研究西部地區大開發。江總書記強調,加快開發西部地區,對於推進全國的改革和建設,對於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是一個全局性的發展戰略,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意義。1999年10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甘青寧考察工作期間,全麵係統地闡述了西部大開發的意義和政策及優先發展的領域。他指出,第一,要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這是西部大開發的基礎;第二,要切實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這是西部大開發的根本;第三,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這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第四、要大力發展科學和教育,這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