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的工業汙染,對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困擾,尤其影響了投資環境,加大了資本和人才的外流,可以說,西部的生態環境對全國來說是事關全局的大問題。退耕還草還林是治理西部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任務。全國有大於25度以上的坡耕地9100萬畝,主要集中在貴州、雲南、四川、重慶、陝西、甘肅等西部地區,分布在長江、黃河中上遊主河道和支流水係岸邊。國家規劃10年內,停止耕種5000多萬畝坡耕地使其還草還林,國家將給這些退耕地區供應相應的糧食,以彌補退耕後糧食的減少和損失。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另一個任務是要對特殊生態功能實施搶救性保護,對生態良好區實施積極的保護,對礦產、草地、森林等重點自然資源的開發進行強製性保護。要推行以西部生態建設為重點的林業措施,包括長江上遊、黃河下遊的200多萬平方公裏的生態治理工程;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北部風沙幹旱區的防沙治沙工程;東北和西部一些省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西部各地區營造的防護林工程。西部的生態環境建設還要對大江大河及其支流進行保護和治理,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防止流域地帶的水土流失,特別要有合理開發利用的規劃,製定一係列政策和法規,防止對水資源的過量開采和破壞,禁止工業汙水、生活汙水和垃圾向江河傾倒。此外,要治理城市環境汙染和農村開辦鄉鎮企業而形成的村鎮環境惡化的狀況。采取搬遷和關閉汙染嚴重的工廠、改造消煙除塵設備、建造汙水垃圾現代化處理廠、停止新建高汙染企業等措施,切實把城市環保落到實處。農村要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人手,發展高科技農業和綠色食品工業,淘汰那些工藝設備落後、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量大、對農田農戶形成汙染的鄉鎮企業。
(3)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
我國西部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生物資源、旅遊資源和文化資源。西部540萬平方公裏,待開發的土地還有7.8億畝,占全國待開發土地的70%,林地麵積占全國的36%,草地麵積占全國的55.9%,水能蘊藏量5.57億千瓦,占全國的82.3%,可開發利用水電資源2.74億千瓦,占全國的72.3%,煤炭已探明儲量3797億噸,占全國的38.6%,天然氣蘊藏量26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6%,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總值占全國的50.45%,其中450種主要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總值占全國50.81%。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儲量西部占較大比重,與全國總量相比,富鐵礦占46.6%,富銅礦占52.4%,鉛礦占42.1%,鋅鐵礦占40.6%,富磷礦占86.3%,鉀鹽礦占99.7%,鈉鹽礦占89.2%。
西部的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把資源開發列入西部開發的優先領域,其核心問題是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這一方麵我們認為:
一是要針對西部過去開發中“五小”林立、資源浪費和破壞嚴重的狀況,實施規模開發,有些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應是國家壟斷性資源,要以國家為主,吸引部分外資與內資進行規模開發,關閉那些繼續破壞資源和幹擾市場的小煤窯、小礦井。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開發效率,保護和節約資源,進而提高資源地區的競爭力。
二是要針對傳統的粗放式開發所造成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收益狀況,采用高科技開發方式,把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引人開發領域,最大限度地提高開發效率,充分利用資源,降低開發成本,做到低消耗高收益。要廣泛應用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掌握國內外各類資源的開發、利用、價格等行情,隨時調整開發指向,使資源開發和資源市場同步遞進。
三是要針對西部“資源大省”與東部“加工大省”之間的利益摩擦,采用東西聯動的開發方式,在東西部之間建立資源開發的聯動係統,使東部企業和產業同西部資源開發地區建立共同開發、共同利用和共占市場的資源溝通渠道。東部地區通過資本和技術的注入,提高西部地區的資源利用效率,使西部地區資源的價格對國際資源產品有競爭優勢,降低東部利用國外資源造成交通運輸、關稅等方麵的額外支出。
四是要把資源的開發同資源的深度加工融為一體,圍繞資源發展深度加工工業,使資源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圍繞石油、天然氣資源,新建一係列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氣的化工工業、材料工業和其他產業,很好地發展區內市場和區內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