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政府“入世”態(1 / 2)

中國加入世貿,對於政府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經濟全球化挑戰傳統政府!

90年代冷戰時代的結束,拆除了經濟自由化發展的政治壁壘,而中國加入世貿,則意味著傳統的東西方經濟壁壘完全消除,他為經濟全球化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則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全球化的最大特征: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國際間的投資不斷增長,金融市場急劇膨脹且對國民經濟的作用越來重要,國際技術交流日益擴大和跨國大企業的勢力遍及全球幾乎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發現。

全球化的風暴使傳統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經濟的全球化對政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類社會的政府製度不是什麼人按照抽象的理論原則設計出來的,而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遷而漸漸發展而來。回顧人類社會的曆史,人們就會發現,每當生產力的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的時候,政府的製度就必然發生相應的變革。而凡是在經濟的發展麵前主動進行改革的政府,都反過來推動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領導了世界曆史的潮流。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19世紀的中國,就不能不承認,中國的落後和失敗首先是政府的落後和失敗。囿於傳統的陳腐觀念的決策者缺乏改革自身的膽識和勇氣,更缺乏世界性的眼光,固守陳規,僵化、腐敗、無能的政府既無力領導一場經濟的複興,又用權力的網絡困住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其結果,整個國家隻能在暮氣和衰敗之中等待歐洲人堅船利炮的轟擊。這是深刻的曆史教訓:政府不主動改革,就會有別的力量來改革政府。

而發生在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主因是政府改革遲滯。

全球化的表現目前還主要是在經濟領域,而在經濟領域又以金融領域首當其衝。原因之一是金融業的高度電子化能夠使外彙交易和資金的轉移迅速完成,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日益密切而更加複雜化,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國的金融動蕩不但立即波及本國的所有經濟領域,而且馬上使本地區和全世界產生連鎖反應。這種狀況是冷戰之前的時代無法想象的。一國的政府如果不能適應這種現實,不能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下把握時機,喪失對經濟的敏感和有力的調控,就有失敗的危險。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在這方麵留下的教訓是相當深刻的。它說明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政府作用的重要程度,更說明政府機構和職能的改革乃大勢所趨。

“官治經濟”下的權錢交易,官員腐敗,政府、企業、銀行之間解不開的裙帶關係,使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危機視而不見,等到危機臨近又反應遲緩,應對乏策。韓國新總統金大中就指責韓國政府采取了貪圖安逸的態度,隻是反複強調經濟基礎堅實,而對日益迫近的危機沒有采取任何對策。

東南亞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深刻反思政府和經濟的關係,並認為改革政府的任務已經刻不容緩。1998年2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泰國國防學院就亞洲金融危機問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說:“我們需要加強政府機構。政府機構沒有及時跟上經濟迅速增長所帶來的變化,尤其是在金融市場全球化之後。”韓國新總統金大中上任之初,便提出改革政府的方案,其中包括:鏟除官治經濟的根源,杜絕政經勾結,廢除一切不必要的政府限製和優惠,政府要執行透明的一貫性的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