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百姓“入世”態(1 / 2)

中國加入世貿,對於老百姓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當國人麵對過去望而止步的洋貨而今卻因中國的“入世”而成為消費的現實如何不喜上眉頭呢?老百姓在興奮、激動之餘,更多的是關注在中國“入世”後,究竟能得到哪些實際好處。

也許是中國老百姓窮日子過得太久了,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國人麵對外麵精彩的洋貨蜂擁而至感到興奮,新奇不已。在國有企業舉步維艱,偽劣假冒商品把國人坑得叫苦連天的時候,洋貨卻以其良好的質量、精美的包裝、強大的無所不在的宣傳攻勢悄悄攻占了中國老百姓的心房。但是一直以來很多價格高昂的洋貨還是讓大多數老百姓望而卻步的。我們常聽到在某某國花一兩萬美元就能將名牌轎車開回家的好事,而在中國卻要付出好幾倍的價錢。“入世”後,低價消費名牌成為現實,百姓如何不喜上眉頭呢?

中國的老百姓,將會在同類產品進行價格、性能各方麵的綜合比較。總體說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定是大於弊處,尤其當我們審視由此帶來的對企業、政府,對其他各行各業的巨大衝擊與挑戰時,我們不能不承認:中國老百姓將是中國“入世”後相對來說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具體讓我們來看一看百姓究竟能得到哪些實惠。

1999年11月14日,中美關於中國“入世”談判成功,就在第二天,國內眾多的家電企業迅速表明了立場:中美談判成功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中國家電業早已為此做好準備。當農業、汽車業、電信業在謹慎評估“入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時,家電業的巨頭們在第一時間發出了“熱烈歡迎”的聲音。

事實上,同在這一天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陶嘩就表示:“如果說世貿是一條河,盡管我們的家電企業還算不上遊泳健將,但早就已經不是旱鴨子了。”這一切都充分表現出這個行業成熟的市場認識和獨立的市場。

為何他們能有這種氣魄和信心,探尋這個原因無疑就要求更深理解中國家電市場的現狀,橫向比較中外家電企業產品及服務各項指標,而這正是老百姓真正想知道的。說白了,誰不想花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所以全麵了解“入世”後中外家電產品現狀對於消費者作出最經濟的決策也是必要的。

實際上,在過去的10年中,在國內所有的消費品市場中,競爭最激烈的行業無疑是家電主業。在激烈甚至有些殘酷的競爭中,中國家電業從小到大,憑借中國所獨有的龐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完成了國外同行幾十年才能完成的擴張,在生產規模和技術開發上迅速縮小了與國外同行的差距,使中國成為舉世矚目的家電生產大國。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營銷能力上,中國家電企業與國際一些先進企業相比還存在差距。這種差距直接導致了中國家電產業升級換代速度的相對緩慢;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差距在短期內難以彌補,尤其是在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方麵,國內企業目前能夠達到的水平,僅僅是在中遊或下遊技術上完成改進,但是上遊技術資源卻被國外競爭對手牢牢控製,比如大規模集成電路、大型軟件、發動機、壓縮機等,我們在這些方麵的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

因此對中國的家電企業來說,他們未來的發展將會循著不斷改進技術和壓低成本兩條主線推進,而無論何種變革,受益的都將是老百姓。

汽車,飛人尋常百姓家,隨著中國最後加入世貿的日子越來越逼近,一個話題在老百姓中悄然興起,有錢的、沒錢的、錢多的、錢少的都在尋思:“入世”後,我們真能把一輛車開回家嗎?

現在的中國究竟有多少人買得起汽車?據統計,中國每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家庭大約有400萬戶,隻要10個人裏麵有1個有購車意向,那麼大約將有1000萬戶將購買汽車。這是根據有能力且有明確購車意向的高收入階層家庭數目來進行推算的。

如果按照汽車的普及率大膽推測,其結果更加驚人。美國平均每1.3人擁有一輛汽車,而日本和德國的數量為1.9人。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人當中擁有汽車的人的數量將也必將迅速增加。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對世界汽車即將發生經濟預測說:“亞洲的最大潛在市場在中國,如果能出現與過去四小龍國家裏人均收入相同的發展趨勢,那裏的汽車銷售勢頭必將出現強勁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