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促進城市良性循環。既減少城市人口流動的壓力,又減少農民無事生非的壓力。而且集鎮發展還有助於農村商品化流通,城市工業化流通。農民進集鎮開展第二、三產業就業,逐步增加收入,與城市居民縮小收入差別、城鄉差別以及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差別。同時,改善城市工業布局偏重擁擠和減少分散布局的損失等。
農民在集市自發的聚集,有的擺攤設點,有的經營日用雜品,有的經營服裝布料,有的經營糖煙酒等。據有關資料報道:全國有千萬以上農民在搞流通,而一些進城設點做生意者不下3000萬人。農民向往進城市,或在集鎮搞二、三產業,脫離農村種田的現狀,這已是一個公認的曆史潮流。1992年四號文件下發以後,各地紛紛開門出售城鎮戶口,有的縣城5000元一人上戶,有的8000元一戶,有的3000元一戶。一般一個縣都可以賣出1000~2000人的戶口,有的區、鎮便宜一些。據行家估計,在這種出錢買戶口並安排修房屋的浪潮之下,全國可能因此增加城鎮居民戶口上200萬人,而由此變賣的土地在50萬畝以上,國土和戶口錢總共在400億元以上。
同時鄉鎮企業的發展也是農村城市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中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方。鄉村已建廠眾多,產值上億元,幾乎80%以上是工業為主,農民大都成了工人,有的是老板,甚至大量招用外地勞力做工。1992年春夏二、四號文件下發以後,全國經濟發展出現高潮。在沿海大量引進外資合資建廠,在內地則大搞鄉鎮企業,縣辦企業等,要項目、批項目、辦公司、辦服務事業的人員一下子暴漲,已經初步形成農村城市化的格局。
在農業人口城市化方麵,廣東鄉村城市化建設速度迅猛,走在全國的前麵。
廣東鄉村城市化的發展,是以小城鎮群體和經濟特區的崛起為主要特征的,而小城鎮和經濟特區的崛起,又是以商品的發展、農業商品率的提高為前提的。據統計,在1978年到1990年這12年間,廣東農業商品率從43.7%提高到67%,珠江三角洲地區高達80%。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擴大了,經濟活動的頻率加快,產業結構在快速地轉換和調整,人們就業機會增加。居住集中,對生產、流通、消費、服務和溝通信息等諸多方麵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方麵的發展,又轉過來起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環,使鄉村向城市化、集鎮化發展。
廣東農村城市化的進程,是從特區建設開啟的。深圳、珠海特區的建設為農村城市化樹立了榜樣。改革前,深圳、珠海隻是一個不顯眼的邊陸小鎮和漁村,到1990年,兩地人口由3萬左右猛增至35.1萬和15.6萬人,城區達到69和39平方公裏,一躍而為中等城市。兩地實現鄉村城市化,僅用了10來年時間。
另一個方麵,農村鄉村城市化就是鄉鎮企業的發展。1990年,廣東全省到鄉鎮企業做工的農民為658萬人,其中到小城鎮落戶的農民過100萬人。外省民T大約有300多萬人,就業於珠江三角洲一帶,都有“暫住戶口證”。
在鄉村的城市或城鎮中,幾乎廣州有的,各地城鎮都有,而且水平越來越高,茶樓酒店林立,飲早茶、午茶、晚茶的習慣同廣州一樣,任何時間都可以找到地方吃東西。城鎮有星級賓館、房間裏有空調、彩電、程控直撥長途電話。交通方便,出租車、小公共汽車、旅遊車,揚手即停。還辦了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信息靈通,電話普及率高。今天,一些鄉村城市化的地方,你已無法從外表上區別他是城市人還是鄉村人,大家都成了現代的城市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