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農村“入世”態(1 / 3)

中國“入世”後,在全球經濟化的挑戰下,傳統封閉的中國農村將麵臨著更大的挑戰。從上世紀開始世界就進入到一個農村城市化的浪潮,從英國早期的“圈地運動”開始,到上世紀末期,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經完成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很難發現城市與農村的區別,農村人口所占的比例,都在10%以內。

但是與世界城市化的比例相比,中國仍然存在很大的距離。從農村走向城市,這是人類曆史留下的軌跡,也是人自身的天然傾向。城市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大概是曾經出於對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依然存在的顧慮,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30年,國家都沒有把發展城市放在牽動各行業發展的龍頭的重要地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之緩慢,遠遠不適應國情的需要。又加上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農村與城市之間人口的自然流動,完全被杜絕。相反,由於城市發展的速度緩慢,遠遠不適應國情的需要,城市待業人數逐年遞增,國家通過行政的手段把上千萬的城市知識青年下放到農村去。從城市流向農村,既背離曆史的規律,又背離人的自然天性,雖然經過行政的方式強製執行,哀怨之聲,遍及城鄉。1980年左右的知識青年大返城,實際上宣布了這種從城市流向農村的逆向流動是不足取的。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雖然有了伸展手腳、雲遊四方的可能,出現了百川歸海,各路農民絡繹不絕湧進城市的大流動、大遷徙。這股湧進城市的農民,被學界稱之為“盲流”。到90年代末,“盲流”急劇增至一億多人數,約占農村人口總數的10%,使農村與城市的人口之比從原來的8∶2變為趨近於6∶4,從農村城市化的曆史進程來看,這是一個大進步。

中國加入WTO以後,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將是世界接軌的一個重要標誌,這就意味著中國需要加快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從農村到大城市,中間應該有無數的過渡鏈,形成由無數個階梯組成的金字塔形的大中小城市布局,才是合理的。因此,無論從國家經濟布局的戰略角度考慮,還是順應農民的自然要求,發展農村集鎮,使農村集鎮城市化,都是大勢所趨。

常言道:形勢喜人,形勢逼人。一億多“盲流”湧進城市,這在城鄉封閉的時代,是不可思議的,而今,不僅沒有壓垮城市,反而促進了城市建設的欣欣向榮。進城務工的農民為農村家庭掙回了上千億元的收入,促使了農村集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集鎮城市化,不僅是一種可能,而且已陸續成為現實。農村集鎮城市化的作用在於:

1.農村集鎮城市化後,成為銜接農村與城市的樞紐,既是鄉村農副產品集中和輸出的基地,又是接收城市擴散工業品,進一步向農民服務的唯一場所。過去農戶家庭分散經營,產生了對資金、技術、市場、信息和資源的廣泛需求,但經營的地域分散和組織分散與這種需求相矛盾,使農村經濟規模效益趨下。而農村集鎮的建設,能夠完成資金、技術、產品、信息等經濟要素的彙集與擴散,促使農村經濟的發展,又能直接承接和吸納大中城市的擴散和集中功能。

2.農村集鎮城市化是一項大的工程。既是大城市某些優點的化身,又是農村農產品以及農民入城的基礎。它可以接納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和農民進人集鎮。農村人口的暴漲,已經增加了土地的負荷,大量的開發仍然存在許許多多的勞動力處於剩餘狀態,或者半剩餘狀態。因此這些農民的出路在建設集鎮。在大城市,安排一個就業人口大約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是:1952年為1197.4元,1978年為6942.7元,1991年大約需要1.5萬元,1999年大約為2萬元。而安排在農村集鎮上,一般的估計,除自帶口糧外,公共設施投資一人大約需要5000元,住房等自己負責。如此推算,建設一個萬人的小集鎮,需要5000萬元的公共設施費用。如果住房、家具等按人平均2000元的水平,約2000萬元,加上土地費用,估計一個小集鎮大約在億元左右。如果按勞動力價值折算,大約每安排一個集鎮人口,就要3年多的勞動時間,也就是說可以安排3個勞動力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