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城市“入世”態(1 / 2)

“入世”後中國城市受到的最大挑戰,莫過於住房和就業兩個方麵:

一、關於就業

事實上,“入世”以前,失業問題在我國一樣嚴重存在。199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1995年為2.9%。失業人員呈逐年上升。而且以後大幅度緩解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這還不包括亟待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入WTO後,下崗失業總數將大量增加,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矛盾將顯得異常尖銳。

同時,由於加入WTO所帶來的商機將推動一些行業產業的發展,又會增加勞動力需求。據美國一家調查機構測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每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將提高近3個百分點,而國內生產總值每提高1個百分點,會帶來400萬個就業機會,總計約1000萬個就業崗位。然而,華盛頓一家研究機械的經濟學家最近的分析表明,中國在將過去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工農產品市場開放以後,會使相關領域的產出減少1/3,將會增加1000多萬的失業工人。

在這人才就業結構的失衡中,隨著國外跨國公司的大舉進人,這些公司迫切需要實現本土化經營,對管理、營銷、策劃等方麵的高素質的人才需求量將會增加,這類勞動者供不應求。這樣,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懂外語、熟悉外資企業經營的勞動者,就業機會將大幅度增加,而素質較低的勞動者,就業範圍有可能縮小,呈現過剩的狀態。

於是,中國就業結構就會出現短缺與過剩並存。他們的實質原因是:國民素質與時代發展所需人員素質差距很大。由此導出再教育問題,中國需要知識型工人。

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日益臨近,服務貿易將為21世紀各個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而服務貿易的發展本身就是知識經濟的具體體現。

一般認為,知識工人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具有與知識經濟的各種“硬件”相對接的技能工人。知識工人不僅依靠腦力勞動,更重要的是靠智慧來勞動,他們通過信息自動化程序控製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在勞動過程中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創新意識,體力勞動所占的比重大大減少,腦力勞動量明顯增加,並且實現辦公信息化、自動化。隨著知識工人的出現與增多,藍領工人與白領工人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

據統計,1997年我國8.35億勞動力當中,文盲占12%,小學文化程度占36%,而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占3%。在城鎮1.4億職工中,中級技工占35%,高級以上技工僅占3.5%;在35歲以下青年職工中,初級工占80%,而高級工僅有1%。即使是上海這樣的老工業基地,高級技工也隻占職工總數的5.2%。照此看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的知識型工人將嚴重短缺。

美國的經驗表明,服務業創造的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4,提供的新就業機會占總數的80%,香港的數字也是如此。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通過引進先進的服務貿易概念,培養中國各行業自身的新型服務人才,可以在產品從設計到使用的全過程中創造大量需要計算機服務、電信服務等方麵的專門人才。外國銀行業、保險業的大舉進人也會大量需求計算機服務、金融服務、財務管理等方麵的專家。

目前我國勞動者素質與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在美國,25歲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46.5%,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這一比例也在2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例僅有3.5%。麵對洶湧而來的知識經濟浪潮,我國勞動者必須順應曆史的潮流,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提高自身素質,培養自己的人力資本。除了應當重視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之外,更應當在生產崗位上學習,勤於鑽研、不斷創新,努力提高工作績效,鼓舞和帶動更多的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才智,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