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機電行業“入世”應策(1 / 2)

一、我國機電行業的現狀

我國的機電產品自70年代末走向國際市場以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我國頒布了一係列鼓勵和擴大機電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突出強調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建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機電行業在眼光向外的同時,學習借鑒了不少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有很大提高,出口貿易有了較快的發展,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5年的6.1%上升到了1991年19.75%,收錄音機、電視機、機床、船舶、紡織機械等也已成為我國機電工業出口創彙的主導產品。目前,機電產品出口額在全國外貿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的上升,正在改變著我國出口貿易長期依賴資源性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的狀況。

當然,我國機電工業生產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不可忽視。目前高加工度的機械工業、集成電路生產、數控係統等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差約15年,產品質量、性能、自動化程度等遠不能與其抗衡。一些重複建設的企業和引進的生產線大大超過市場需求水平,造成的後果是,一方麵單個企業經營規模過小,一方麵整個行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資源浪費驚人。例如,目前彩電整機生產企業除西藏、寧夏外,幾乎在各個省區市都有所分布,全國生產能力達2000多萬台,年產約1000多萬台,生產能力約一半閑置。

從出口來看,工程機械、重型機械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雖不斷增長,技術密集型產品在機電產品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但是從整體上看,機電產品出口仍以低檔初級產品為主,出口總額僅占世界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左右,出口產品市場較小,70%左右的機電產品出口到亞洲地區。同機電產品的出口額相比,我國機電產品進口額又遠大於出口創彙額,其超出的幅度高達43%,國外高技術、高附加值機電產品的大量進口占據了國內機電產品市場。近幾年,每年機電產品進出口逆差為百億美元左右。

二、機電行業存在的問題及麵對“入世”的挑戰

我國機電行業總體生產規模較大,但生產能力過於分散,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層次不高,產品性能不穩定,市場競爭能力較差。機電行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單個企業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當前,我國機電產品總體生產規模過大,遠遠超過市場需求,而單個生產企業經營規模又偏小,並缺乏現代企業的管理經驗,形不成規模經濟效益。多數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低,產品單位成本高,某些產品因供過於求而采取的低價競銷方式使許多企業效益嚴重下降,陷入困境。企業“大而全”、“小而全”,重複生產多,專業化與社會化水平低,這種現象不僅使我國有限的建設資金、物資儲備、能源等得不到合理的高效利用,單位產品的人耗、物耗、能耗高,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不利於促進機電行業開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進行技術改造和引進先進技術設備,而且使我國許多過剩生產能力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許多產品處於飽和狀態,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和非價格競爭力均明顯不足。

2.技術裝備水平低,設備嚴重老化,工藝落後我國機電行業現有的生產設備自動化程度低,粗加工設備比重高,勞動生產率低。許多企業無力設立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科研開發與技術攻關力量薄弱,技術人員相對不足,且知識結構老化,開發生產的產品性能大部分偏低,大大製約了機電工業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能力。

3.產品結構不合理

低水平、低科技含量的產品生產能力相對過剩,高水平、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生產能力不足,多數產品的自動化程度低、產品性能不穩定、外觀設計陳舊單一、包裝簡陋、仿製品多。相當多的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機電產品或者國內不能生產,或者質量差、品種不足,隻得依賴於進口。機電業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並以原材料、能源、勞動密集型的中低檔產品為主,技術密集型、高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強的產品比重低,在國際市場上隻能以低價作為競爭方式,與先進國家相比,不少同類產品價格隻及其一半,而低價競銷不僅使許多產品出現了出口虧損,而且經常受到國際市場的傾銷指控。

4.國家保護下,機電行業缺乏發展動力

機電行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關鍵行業,為了防止國外同類產品對我國機電業的衝擊,國家采取高關稅措施及數量限製等辦法將國外產品擋在國門之外,這種傳統的經濟管理體製給機電行業的過多保護,在促進機電業發展的同時,不僅使得我國機電行業缺乏市場競爭的壓力與動力,與外界的技術交流不足,企業產生了惰性,喪失了活力,科研開發能力不足,技術進步緩慢,產品樣式陳舊,而且在微觀決策上引導企業重速度輕效益,重產值的利潤,忽視了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技術改造能力的加強。目前,國內市場的這種保護仍然存在,一些大中型企業仍然缺乏適應市場嚴酷競爭的能力和內在的技術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