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國政府首次批準的零售業合資試點開創了中國商業領域新格局,從此,零售業作為商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日益自由化趨勢。從國際經貿關係來看,零售業是服務貿易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領域,目前,我國零售貿易日趨自由化,且主要表現為由外商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投資於我國零售業,這主要是由於國外零售商在產品推銷能力、產品形象推介、商品價格等方麵具有優勢,而且我國不發達的市場對國外零售商有相當的需求。
一、中國商業領域現狀
1.外商大舉進軍中國零售業領域
自1992年7月,國務院首先批準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大連、青島6大城市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作為零售業中外合作的試點地區以來,大批擁有雄厚資金、實力和先進管理方式的海外知名商店陸續出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的繁華地段。據不完全統計,經國務院批準的商業零售中外合資項目已超過18個,而外商通過各種途徑經各省市或其他主管部門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約已過200多家,占領了全國大約8%的零售市場。它們之中有:排名世界十大零售連鎖公司之首的沃爾瑪,日本赫赫有名的百貨超市企業集團八佰伴,德國、瑞士合資位居世界十大零售連鎖公司第二位的麥德龍,可稱貨倉式商場鼻祖的荷蘭萬客隆,日本營業額最大的超市集團Daiei(大榮),日本著名的商業株式會社Itoyokado(伊藤洋華堂)。此外,參加投資的還有法國的家樂福、春天、老福爺,馬來西亞的金獅,新加坡的新城,香港的華潤等。
2.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給中國商業帶來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大量外資店湧入中國市場,帶來中國傳統零售業的曆史性巨變
自1996年中國首次出現大商場關閉的現象後,大百貨主體地位開始動搖的情況愈演愈烈。中國商家感覺生意越來越難做,而外資對中國市場表現出越來越足的信心,紛紛擴大投資。外資零售店的大量湧入,使觀念仍停留在傳統百貨領域的中國人在消費上欣然接受了現代的零售方式,給中國零售業帶來了一場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變革。
②傳統銷售體係格局被打破
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導致了製造商、供貨商與零售商全麵合作取代傳統代銷賒購體係的新格局。代銷體製下供貨商獨攬了所有風險,這種風險成本最終轉化到商品的價格中,直接導致了商品價格的居高不下。隨著外資的進人,這種格局被打破。外資零售企業對商品的選擇以市場需求為唯一目標,有明確的付款製度,嚴格規範與供貨商的合作關係,國內的製造商、供貨商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便選擇了與他們合作。上海華聯、聯華兩家超市公司公開宣布買斷經營的承諾,標誌著我國製造商、供貨商與零售商全麵合作時代的來臨。
③大大加快了我國商業批零一體化進程
外資零售店進入中國市場,采取了與中國大多數零售企業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方式,即:選擇以小商店、小酒店等小型商業和服務型企業以及企事業單位為目標群。他們推行的“批倉一體,批零合一”的銷售方式,為國有批發企業走出困境提供了一條思路,批零一體化成為中國商業發展趨勢。
④中國商業和企事業單位采購行為得到有益規範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小商業采購行為的非規範化,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外資店進入中國市場,作為小商業及消費的組織供貨者,它們遵守中國法律,杜絕假冒偽劣商品,而且完全按照中國的稅收標準要求出具發票。另外,在外資店采購不存在回扣問題,企事業單位的采購行為在此得到了規範。
⑤外資的進人加強了國內一些著名零售企業對商譽價值的重視
一些世界上著名的零售商業企業,在長期的經營管理中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運營模式,他們的名稱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這些企業一方麵采取特許加盟方式對外輸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麵根據收集的需求信息,提出新產品開發設計要求,自行生產或選擇合適的生產企業進行生產,然後打上自己的品牌,在企業內部進行銷售。我國在這方麵已有起步,上海的恒源祥,1989年注冊了自有商標,1997年開始銷售同一品牌的絨線產品。那些在消費者心中已樹立了品牌形象的商業企業,形成了一筆重要的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