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文化產業“入世”應策(1 / 3)

文化產業是一個以精神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主要特征的產業係統,是為全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經營活動。其產品主要包括報紙刊物、圖書、影視作品、音像製品、電腦軟件、廣告設計等。

20餘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國家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1999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414個、文化館2899個、公共圖書館2765個、博物館1371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90.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1.6%,全年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201億份,各類雜誌29億冊,圖書73億冊。今後,隨著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將不斷增大。因此,我國發展文化產業還有很大的空間,未來將會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還相當弱小,產值不到國民總收入的1%。

一、“入世”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與衝擊

加入WTO後,加速了我國文化產業“國際化”進程,從而要求我國文化產業的運作規範向國際慣例靠攏,對我國文化產業構成威脅和衝擊。

1.麵臨的衝擊

(1)對我國文化管理體製的衝擊

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比較晚,計劃經濟式的管理模式、運作機製仍存在著大鍋飯式的分配,投資、運作機製使文化部門動力不足,大包大攬的行政管理方式使文化部門缺乏競爭壓力。產業布局上條塊分割,專業分工過於狹窄,規模小而散,低水平重複建設,造成文化部門各自為政,壟斷分割,降低文化產業的效益。

(2)加入WTO,我國文化單位麵臨生存的壓力,尤其是技術衝擊

加入WTO,我國文化單位麵臨嚴峻的挑戰。發達國家擁有經驗、技術、資金方麵的優勢,而且熟悉市場規則和市場運行方式。我們雖然有文化資源和市場優勢,但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壯大自己是相當困難的。目前,我國麵臨的最大劣勢是技術落後。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研究和開發的費用太低,所擁有的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太少,眾多的文化企業不願投入經費進行產品的研究、開發、創新,致使文化精品不多,特別是原創性作品不多。企業存有急功近利心態,仿冒抄襲別國文化產品。加入WTO後,中國將麵臨知識產權保護的嚴峻現實。相關協議文件對於保護知識產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它對於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包括盜版、偽造、假冒、侵權等采取了極為嚴厲的製裁措施。如果我國文化部門不注重開發自己的文化產品,不加大研究、創新的力度,而依賴仿造,那麼我國文化企業將舉步維艱。

(3)文化產業人才不足,人才流失的趨勢將加劇

麵對日益開放的國內市場,我國文化部門大多缺少一批擅長調查策劃,熟悉生產營銷,懂國際經貿活動的複合型人才。為了爭奪中國的文化市場,國外大公司將積極推行人才本土化做法,通過優厚的待遇和公開招聘的辦法吸引人才,使我國文化部門人才缺乏的現象雪上加霜,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為開拓國際市場,向外輸出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還需一批熟悉國際慣例和國際經濟、法律,善外交,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才,而這類人才在今後一定時期內仍顯匱缺。

(4)加入WTO,對人們思想觀念構成衝擊

長期以來,許多人習慣把文化看做是公益事業,政府出錢辦並把它當做福利無償提供給人們來享用,而沒有意識到文化也是一種寶貴的經濟資源。思想觀念的落後,必然缺少總體規劃、有效管理,無法使文化資源充分地得到保護、開發和利用。其結果是,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卻未能有效地實現產業化,或產業化程度低,水平低,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迄今中國仍是一個文化產業小國、弱國。

2.帶來的機遇

加入WTO後,中國巨大的文化市場將逐步開放,中外文化企業將按統一的規則展開激烈的角逐,挑戰是不言而喻的,機遇也是客觀存在的。

(1)有利於向外輸出我們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曆史,有廣闊的國土、壯麗的山河,有形與無形交織在一起的厚重的文化資源,使中國具有在國際市場範圍發展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再加上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中國價廉物美的文化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出口創彙。另一方麵我國還可以享受服務貿易總協定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和特殊安排,同時也可以得到成員國對我國提供的市場準入,便於擴大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