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前後凝血功能變化
臨床研究
作者:邵瑩
[摘要] 目的探討手術前後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方法選擇60例婦科腫瘤手術患者為研究組,分為惡性腫瘤組與良性腫瘤組,另選擇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分別檢測對照組以及良惡性腫瘤患者於術前和術後1 h、24 h、3 d、7 d采血檢測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選擇素、凝血酶-抗凝血酶複合物等。觀察腫瘤患者手術前後凝血相關指標的變化。結果惡性腫瘤組術前凝血係統分子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0.05),具有可比性。
1.2標本采集
采集健康對照組靜脈血3 mL,惡性腫瘤患者及非惡性腫瘤患者分別於術前、術後l h、24 h、3 d、7 d采集靜脈血3mL。所有血標本抗凝處理後,離心15 min,-80℃冰箱保存上清血漿待測。
1.3檢測方法
采用ELISA檢測血小板P選擇素(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凝血酶(AT)、抗凝血酶複合物(TAT)。試劑盒均由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及F檢驗。P
2結果
2.1 惡性腫瘤組與健康對照組凝血係統分子水平比較
惡性腫瘤組術前凝血係統分子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2.2 惡性腫瘤組與良性腫瘤組患者手術前後凝血係統功能
在術前及術後1 h、24 h、3 d惡性腫瘤組各指標與良性腫瘤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vWF能夠促使外緣性凝血係統中血栓的形成,是反映內皮細胞功能狀態以及損傷程度的指標之一[2]。當血小板活化時釋放的血小板P選擇素,是評價血小板活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2]。抗凝血酶是一個較小的蛋白質分子,可滅活凝血係統幾種酶類,是由肝產生的糖蛋白,由432個氨基酸組成,作為主要的抗凝物質,能夠迅速中和循環中多餘的凝血因子,避免出現全身係統凝血情況[3]。凝血-抗凝血酶複合物是體內凝血和抗凝血處於平衡狀態的產物[4],是凝血及抗凝因子活化的分子標誌物之一,血漿中凝血-抗凝血酶複合物水平增高可較早反映人體凝血及抗凝功能情況。
惡性腫瘤患者存在高凝狀態,這與腫瘤分泌的促凝物質有關,包括組織因子、癌前凝物質等[5,6]。組織因子暴露於血漿蛋白會導致凝血因子Ⅶ粘連形成複合物,激活凝血途徑,使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7,8]。而癌前凝物質可以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Ⅹ,啟動凝血過程。腫瘤細胞能夠產生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製劑,纖溶酶原激活物可以使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裂解纖維蛋白,而其抑製劑抑製這一過程,導致機體處於高凝狀態[9]。腫瘤細胞通過釋放細胞自溶酶、白細胞介素、二磷酸腺苷等活化血小板,形成血栓。腫瘤抗原可以激活炎性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從而誘導TF的表達,刺激PAT-1通路,激活血小板等,導致機體處於高凝狀態[10]。在本文的研究中,惡性腫瘤患者術前各指標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