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狀胃治療老年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觀察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1 / 2)

管狀胃治療老年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觀察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臨床研究

作者:胡兵躍

[摘要] 目的探討管狀胃治療老年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患者54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給予管狀胃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全胃代食管治療,根據食管癌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OES24)測定患者術後1、3、6、12個月的生活質量情況,並統計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後隨訪顯示研究組心律失常、胸部並發症、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綜合征發生率明顯少於對照組(P 0.05);兩組術後1個月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後3、6、12個月,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於對照組(P 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在全麻下經左胸遊離腫瘤、胃,切除腫瘤並進行淋巴結清掃,然後將全胃上提行全胃代食管機械吻合。研究組食管癌切除後行管狀胃代食管治療,遊離胃至幽門部,切斷胃網膜左動脈、胃左動脈、胃短動脈,保留其餘血管,以胃角為起點,采用直線切割縫合器,沿胃小彎和大彎平行地切至胃底端,保留胃底部,切除賁門及部分胃小彎組織,製成長20~25cm、內徑3~4cm的管狀胃,在距離腫瘤上緣5cm處切斷食管,去除腫瘤後,管狀胃上提經主動脈弓後至食管床,將食管近側斷端與管狀胃吻合,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輸血、術後住院時間等。②隨訪1年記錄患者並發症發生情況。③術後隨訪時采用食管癌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OES24)測定患者術後1、3、6、12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2]。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行對數轉換後行t檢驗,以P 0.05)。

3討論

食管癌是我國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位居腫瘤死亡的第四位,其發病涉及多因素、多階段、多基因變異積累及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在分子水平上涉及眾多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蛋白質的改變[3]。目前臨床對於上段食管癌的治療以放療為主,而中下部食管癌的治療則首選手術治療。而手術後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則直接影響到患者日後的生活質量,因此選擇更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至關重要。

文獻研究顯示,傳統的全胃代食管治療,術後胃胸擴張影響患者心肺功能,加之老年患者多合並原發性心肺疾病,其對心肺功能影響更明顯,另外全胃代食管治療後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綜合征等並發症明顯增多,對患者術後康複造成不利影響。而管狀胃代食管治療中,管狀胃的形態和體積均與原食管相似,原位移植到食管床後,起生理通道的作用,無明顯擴張,可有效減少胸胃對心肺的壓迫作用,利於老年患者肺複張和排痰,利於胸液的引流;此外胸胃位於縱膈內,拍胸片時與肺部無重疊影,利於胸肺部感染或積液情況發現[4]。本文研究組患者心律失常和肺部並發症明顯少於對照組,與文獻報道一致。

另外本研究顯示管狀胃治療可以有效減少胃食管反流及胸胃綜合征的發生率,原因在於管狀胃經主動脈弓後原位移植於食管床,更符合生理解剖位置,胃壁在弓後間隙內軸向受到主動脈弓的壓迫,有閥門作用,可一定程度上減少胃內容物反流[5],另外管狀胃製作時切除了胃小彎側的胃壁細胞,減少了胃液分泌食物瀦留,加之管狀胃內徑和長度與食管相近,胃擴張受限,食物瀦留時間隨之減少,進而反流食管炎及胸胃綜合征的發生率得到降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