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筆者先後獲得了赴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進修學習的機會。這次學習以公共財政與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為主要內容,同時還兼修其他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專題。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主要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研修內容,突出理論學習,涵蓋當今世界格局與發展,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發展,政府服務的全球化規則,知識經濟和創新管理等課程。香港大學的學習,則主要以學習和考察香港政府財務與公共管理,香港公共財政與政策,公共財政支出管理與評價,香港金融製度與管理,香港城市規劃與建設,香港科技創新與知識經濟,香港財政稅收製度與管理,等等。
這次進修學習同時兼顧理論與實踐,宏觀與微觀。既注重個人能力提升又注重人文修養熏陶,既有前沿理論又富含最新資訊。其中很多課程彌補了自身知識的不足,既豐富了知識結構又開闊了眼界。這樣的進修學習對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無疑是一種更新和挑戰,其作用不亞於一場“頭腦風暴”。平日裏眼光和思維多局限於自己所從事的業務工作,很難從繁雜的事務中跳出來認真反省和審視自身。這次進修學習正好提供了一個靜心學習、認真反思、不斷總結、自我突破的機會。眾多知名學者和專業人士精辟與睿智的講授讓人頻生“頓悟”,相信這些豐富的思想盛宴和精神食糧會長期而持久地影響和指導今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讓人終身受益。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而構建公共財政體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之一。加快構建公共財政體係,為社會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也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光榮的使命。公共財政和公共管理麵對公眾和各類經濟社會組織,麵對的矛盾和問題比較多,是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重點。對香港公共財政和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考察,進一步了解到了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對於深化公共財政體係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能夠先後集中在兩所國際知名的大學進修學習,機會難得,倍加珍惜。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行勝於言”的校風,讓人耳目一新,感觸良多。香港大學“明德格物”的校訓和“貢獻香港,造福中國”的校綱,香港繁榮有序的城市麵貌,高效民主的政府管理,都給筆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兩所名校的精神和傳統,風物和風采讓人憧憬,令人景仰。名家們淵博的學識更使人如沐春風。通過這次進修學習,不僅重新體驗到了校園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與差距,更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激情和熱忱,更加堅定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自覺。知識經濟時代和全球化態勢對每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隻有不斷地學習和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
在香港大學舉行的結業典禮上,筆者作為學生代表做了一個簡短的致辭和發言。在發言中筆者主要表達了以下幾層意思。首先,筆者為能進入香港大學進修學習而深感榮幸和驕傲。香港大學是國內外一所非常知名的大學,為香港和世界各國培養了大批精英和領袖人才。在科學研究和服務人類社會等方麵也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本人為能進入香港大學進修學習並作為其中的一員,深感榮幸和驕傲。香港大學“明德格物”的校訓和“貢獻香港、造福中國”的校綱以及自由民主、團結奮進的校園文化,將對其中的每一個成員發生直接而持久的精神感召力和影響力。其次,筆者對香港大學為我們所做的周到安排和細致的關懷深懷感激和謝忱。學校為我們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專題講座,為我們實地學習考察做了詳細的計劃安排和接洽,使我們每到一地,都感到非常的親切和愜意,有如回家的感覺。這既是學校科學管理和以人為本理念的充分體現,也說明香港政府以及各公共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麵的確名不虛傳。使我們每到一處,都收獲很大,受益匪淺。再次,筆者表示,要把在香港學習到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經驗帶回去,並結合工作實際,創造性的加以應用,以推動相關工作的創新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最後筆者還表示,雖然以前曾多次路過香港,但並未對香港做任何深入細致的考察和了解。這一次則不同。通過這次比較係統的進修學習和實地考察,對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了一個相對比較全麵係統和深入的了解,深感香港有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回到工作單位以後,要繼續深入了解香港,研究香港,以便能對香港不斷有新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這次進修學習,香港給筆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對香港也有了比較深厚的感情,相信今後會更加自覺的關注香港,關心香港,並真誠的祝願香港的明天會更加美好,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筆者的致辭和發言,博得了在場的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和讚賞,使筆者深受感動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