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可避免的大對決(1 / 3)

美國的次貸危機,從本質上而言,是龐大的金融資產的利潤來源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因為兩個世界級別的巨變,而更加致命。

這兩個巨變,一個是美國的產業空心化與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另外一個則是歐元的壯大與人民幣國際化的展開。前者讓世界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工業化規模超越美國的國家,以及一個政治、經濟完全獨立的世界級別的財富生產中心,這導致美國金融帝國的利潤鏈條更加依賴外部世界,而後者則讓美元對世界財富的寄生與“吸血”路徑發生了斷裂。

對美國來說,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美國700萬億美元左右的金融資產,將可能出現另外一種蘇聯式的崩塌,隨之而來的將是美國超強地位的土崩瓦解。而不論是解決對世界實體財富生產的控製問題,還是解決美元的寄生路徑問題,中國都必是躲不開的對象。這是一場中國無法逃避的大對決。

美國“為中國打仗”的背後

美軍為中國工地送來了醬油

2009年的某一天,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南部某地。一架美軍黑鷹直升機從天而降,地麵上,悍馬越野車揚起衝天的灰塵呼嘯而來。不過,直升機與越野車運送的不是武器彈藥,而是桂皮、醬油、花椒,目的地不是塔利班的陣地,而是中國一家工程公司的營地廚房。

這情景不是電影劇本,而是一位被派往阿富汗工作的中國公司員工的真實經曆。這是美軍士兵到中國公司工地蹭飯時,所發生的一幕。由於蹭飯次數太多,而中國公司購買這些作料比較困難,美軍就毛遂自薦,充當了采購,以便多蹭幾次飯。

相比中國員工的描述,美國媒體的描述就更切中要害了。

美國《裏士滿快報》2009年3月21日報道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以南的山區是塔利班的重要據點。現在,駐阿美軍正在該地區執行安保任務,目的之一是確保中國能順利開發這裏的“資源寶庫”——艾納克銅礦。該礦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礦之一,中國開發該礦,可為當地帶來大批就業,也能給中阿兩國帶來利益,也與美國的阿富汗戰略相一致。

《裏士滿快報》稱,作為投資總額30億美元的艾納克銅礦項目的組成部分,中國公司正在鋪設一條道路。上個月,一支美軍部隊沿著這條簡易公路建立了基地,士兵們甚至在中國工人的施工設施外搭起了營帳。盡管美軍聲明自己無意保護中方的投資,而隻是為了阻止塔利班向喀布爾滲透,但有分析指出,如果美軍順帶保障了工程建設的安全(這正是阿富汗經濟複蘇所急需的),那麼中美雙方的協作必將受到歡迎。

美國媒體的評論,實際上代表著美國學者提出的“中美國”的構想。這個構想的實質就是,中國負責生產財富,美國負責消費財富。

當然,美國的這一想法,有點一廂情願。不過,發生在阿富汗的這一幕,確實反映了當今世界政治與經濟最巨大的一個變化。

另外一個真實的故事,則更明白地向我們勾勒出了這個變化。

2007年11月,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和江西銅業公司組成的投資聯合體,與阿富汗政府簽署了艾納克銅礦開發協議。艾納克銅礦是由阿富汗和蘇聯聯合調查組在1974年發現的,它地處阿東部盧格爾省,距首都喀布爾東南約30公裏。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銅礦之一,艾納克銅礦的已探明儲量約1100萬噸,相當於中國國內銅礦總儲量的1/3。有預測稱,在中國贏得對艾納克銅礦為期30年的開采權後,這一項目的總收益可達420億美元。

讓人稱奇的是,美軍占領下的阿富汗,其最大銅礦的招標,美國、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國家的公司,都沒有能夠中標,反而是中國的公司勝出了。

這麼一大塊肥肉,為什麼美國公司沒有拿下呢?

最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不需要這個銅礦,美國公司即使買下了這個銅礦,也沒有施工能力來開發這個銅礦,而且更要命的是,誰買了這個銅礦,最終都需要把銅賣到中國,才能兌現利潤。中國自2003年起成為電解銅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約占全球總消耗量的2/5。

其實,阿富汗銅礦故事的一幕,眼下正在全世界上演。從東南亞、非洲,到拉美,到俄羅斯,所有發展中國家,它們的礦產資源最大的出口對象,都是中國。

鐵礦石、煤炭、鋁土等,中國都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而支撐這一消費市場的則是,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

中美之間兩個史無前例的逆轉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獨立工業與產業體係逐漸形成,終於成了世界工廠。可以說,中國已經從生產能力上,擺脫了西方的控製與設計,而成為當今世界唯一一個產業體係完備的發展中大國。

中國在世界扮演這樣一種角色:進口非洲、拉美、中東、俄羅斯等國家的各種能源、原材料等,在中國製造出各種各樣的商品,從計算機到服裝,除了大客機之外的幾乎所有常見工業和民用產品,這些產品又被出口到世界各國。

這個角色,賦予中國一種全球獨一無二的重要性,中國成為聯絡西方虛擬經濟和發展中國家實物經濟的中間人,並由此獲得了影響世界的重要能量。

比如尼日利亞的木材,以前可以出口到美國,但是,現在美國不需要木材了,因為人力成本高昂,以及實物製造產業鏈的殘缺,使得美國進口木材生產家具的成本高得驚人,還不如直接從中國進口家具成品或者半成品更合算;讚比亞的銅礦也基本和美國沒有什麼聯係,而是出口到中國,經過中國深加工成各種銅產品,再輸出到美國或者歐洲。

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由於技術落後,工藝不發達,其產品根本無法和西方消費市場直接對接,中國則成為其對接發達國家市場的必由之路。

理解了這一現實,便可知西方新聞報道中,所謂“中國成為非洲新殖民者”的種種論調,是怎樣的無知和荒謬。這並非是非洲或者拉美有意要在政治上尋求美國或者歐洲的替代者,而是現實的經濟聯係決定了它們的親疏。

除了石油之外,美國或者西歐還能從非洲大規模進口什麼呢?

那麼,非洲能否大規模進口美國的產品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就連美國和西歐都要從中國進口質優價廉的各種工業產品,貧窮的非洲和拉美國家,除了少數的權貴階層,普通大眾又如何消費得起美歐的高級奢侈品?即使是消費美歐國家的高級產品,其產品的基礎支撐仍然需要中國來提供。非洲人可以買iPhone,但是,iPhone所依賴的網絡通信設施,卻需要從中國公司手中獲得。

所以,美國妒忌並試圖阻撓中國在非洲和拉美的外交進展以及經濟貿易合作,但這毫無用處,因為從最根本的產業鏈對接上,他自己和這些發展中國家是越來越遠。而這些發展中國家和中國越來越緊密的聯係,成為根本無法阻擋的世界潮流。這是比較出人意料的事情。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的10年中,世界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國際生產與貿易體係,在這個體係中,中國是絕對的中心。

在整個世界經濟體係裏,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影響與作用,正在被中國所超越。有兩個數據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一是與中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已經極大地超過美國。

根據美聯社2012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過去5年,與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數目,已經遠遠超過與美國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數量。單從擁有的貿易夥伴國數量方麵衡量,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

2006年,全球有127個國家和地區與美國有貿易關係,而與中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僅為70個。但是到了2011年,與中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經激增到124個,而與美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則下降到了76個。

另外一個數據就是,2012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正式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貿易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美國商務部2013年2月8日發布的貿易統計,美國2012年的商品貿易總額比前一年增加了3.5%,達到38 628.59億美元。而根據中國海關2013年1月發布的數據,中國2012年的貿易總額為38 667億美元,小幅超越美國。

這兩個變化,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經濟格局從未有過的變化,但是卻在短短的時間裏,驚人地發生了。

中國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新對手

這樣的變化會給美國帶來什麼樣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美國如何保證金融帝國的正常利潤來源?

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美國則在產業空心化,加速向金融帝國過渡,到2013年1月,美國包括各種金融衍生品在內的金融資產,高達700萬億美元。但是,金融產業本身是不產生財富的,它的利潤來源,最終需要依靠實業生產來兌現。

現在,全世界最大的實業生產在中國,因此,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問題:美國金融業如何能夠從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身上,持續不斷地獲得高額的利潤?

答案隻能有一個:更多地參與甚至控製中國的產業鏈條。

參與很好理解,控製卻有多種,一種是直接控製,比如投資,這可以分為控股與不控股。另外是間接控製,比如通過控製一個與中國差不多的實業生產地區,來壓製中國的定價權,從而達到從中國的實業生產長期獲得高額利潤的目的。

美國正在搞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就是典型的間接控製的手法。不過,間接控製效果差,甚至沒效果,因此美國千方百計要通過參與和直接控製,來確保中國能夠持續地為美國金融帝國提供利潤。

為此,美國在次貸危機後,曾經提出了“中美國”G2概念,但是這個提議,被中國拒絕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呢?

12月31日是我們家製定的“抵製中國貨一年時間”結束的時候。沒有中國貨的一年生活簡直就是在和家人的爭吵中度過的。一天晚上,我兒子說,一想到“中國產品購買季節”即將到來,他就很高興。經過了這一年,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產品,你也可以生活,隻是生活會變得艱辛,而且家庭開支也會大增。今後10年的時間,我再也沒有勇氣過“沒有中國貨”的日子了。

美國人早已發現,美國無法排斥中國,美國經濟也離不開中國。這使得中國與美國以往所遇到的任何對手都不一樣。

蘇聯是核大國,但是蘇聯的經濟基本與美國隔絕(美國在經濟上不需要蘇聯),且人口規模與美國相當,GDP最高的時候,也隻有美國的60%。西歐各國雖然經濟發達,但是軍事上無法與美國抗衡,北約軍事同盟體係,實際上成為美國控製歐洲的一個工具。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諸多國家,對美國有著很強的依附關係,對它們施加政治與經濟影響,效果一般是立竿見影。

而中國則不同。中國經濟與美國聯係密切,中國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與美國有對等摧毀能力的核大國。中國的城市人口就頂兩個美國的人口,中國GDP超越美國是必然會發生在不久的將來的事情。對這樣一個中國,如何確保其能夠持續不斷地為美國金融帝國提供利潤來源,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另外一個挑戰則可能令美國更加心驚肉跳。

那就是中國有可能依托世界工廠的地位,形成一個以人民幣為中心的國際貨幣與資本創造區域中心。這將危及美國金融資本利潤來源的另一大支柱——美元霸權。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美元霸權外部的最大支撐者,這體現在幾個方麵。首先,中國眼下是在依托美元進行本國大部分貨幣的創造,中國央行每收購一美元,就會釋放出6.3元左右的基礎貨幣。

其次,中國的對外投資與貿易結算,基本是用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是在幫助美國拓展美元對全球經濟的滲透。比如,中國某公司對尼日利亞投資1億美元的話,就需要購買1億美元的外彙才能投資。這個過程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幫助美國完成了美元在尼日利亞的一次財富依附過程。

不過,這樣的好事,恐怕將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而逐漸終結。這將對美元的國際循環與財富收割路徑,形成致命性的打擊。美元資本的無限創造能力,將有可能成為不能兌現的能力。

歐元是如何壞了美元好事的

兔子再強大,也約束不了獅子

1995年,歐元區6個核心國家開始討論歐元用什麼名字。沒想到,這個本來認為會相當費時的事情,很快就完成了。

根據當時的討論記錄,提議五花八門,但都被一一否決了。克朗(crown或者krone)被認為過於中歐化; ECU被認為過於法國化;盾(GULDEN)被認為過於德國化或者荷蘭味兒;另外把EURO放在不同國家貨幣前麵的話,會讓歐元顯得像個區域貨幣。很快與會者達成一致,為了讓歐元顯得像一個世界貨幣,就用EURO做名字。

可見,歐元一開始就是為了抗衡美元而設立的。

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誕生。前一天,法國總統希拉克發表新年祝詞指出,“歐元的使用是歐洲的一個勝利”,它表明了3.2億多歐洲人民的一致性和歐洲的強大。

希拉克這話說得完全正確。這是一個人口與GDP均超過美國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雖然它還沒有形成政治上的統一,但是在貨幣上的統一,已經足夠對美元形成嚴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