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10萬億美元的消失之謎(2 / 3)

歐洲美元的流動原理,也是如此。實際上,在倫敦美元市場上借貸交易的對象不是現金,而是銀行或者跨國公司在美國所有的活期存款。借方和貸方都在歐洲美元市場上借貸著它們在美國銀行所擁有的活期存款。

舉例而言,假定一家跨國公司將它在紐約A銀行的1億美元存款轉入倫敦B銀行,在紐約A銀行的賬簿上,這筆資金就由原先的賬戶轉到了這家倫敦銀行賬戶上。所以,針對每一筆歐洲美元交易,在美國就有一筆相應的存款所有權的轉移,它隻改變美國銀行賬簿上的戶名,美國銀行體係的總額不變。

同樣,一家倫敦銀行貸出一筆歐洲美元貸款,歸根到底也隻能是把它原來存在美國銀行裏的一筆美元活期存款轉給對方而已。

英國等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之所以願意吸收歐洲美元,是因為這些美元的借貸,不受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的限製,因此,各國金融機構可以為這些歐洲美元存款提供更高的存款利息和更低的貸款利率,並依然能夠獲利。

由於美、英的特殊關係,以及英國金融的發達,英國實際上成為歐洲美元轉存為美國資產的最大中轉站,其次是瑞士等其他歐洲國家。

美國的對手伊朗、朝鮮、委內瑞拉等國手裏的美元,除了部分走私過來的現金之外,大都是通過英國與瑞士的金融機構,匿名存在美國的銀行體係裏的。當然,匿名到什麼程度,就要看英國人夠不夠意思了。要不然,美國人對那些所謂的國際洗錢活動,怎麼能夠如此門兒清!

也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動用任何美元資產,都會被美聯儲看在眼裏,毫厘畢現!

因此,所謂美元回流,確切地說,是資金流向美元。也就是說,投資者希望持有美元,而非其他貨幣,這樣一來,更多的貨幣,追著一定量的美元,就會導致美元升值。這就如同買東西一樣,大家都搶的時候,商品就漲價,美元這個紙幣也就這樣漲價了。

但是,美國銀行體係裏的美元總量,並不會因為各國投資者要買美元而增多,也不會因為各國投資者拋出美元而減少。它還是那麼多!改編一首網絡上流行的六世達賴情詩,倒是可以恰當地描述這一情形:

你賺了美元,或者付給了別人美元

美元仍在美國銀行體係裏

不出不進

你拋售美元,或者你買入美元

美元仍然在美國銀行體係裏

不來不去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也不減

美國消滅了他國手裏的10萬億美元

一個簡單的加減法

在厘清了美元回流這個概念之後,我們不難知道,美元資本流出,並不意味著這筆美元資本會脫離美國銀行體係。實際上,所有美國輸出的美元資本,不論是以什麼形式輸出的,最終都會以他國資產的名義存在美國的金融體係裏。

到此,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存在於美國的他國美元資產,就是各國手頭所有的美元資產的總和,歐洲美元實際上也包含在這個總和之中,因此不必再把歐洲美元的數量加到他國所有的美元資產中,如果相加,就等於是重複計算了。

所以,從理論上而言,美國輸出美元資本的總量,應該大致等於各國目前手頭所有的美元資產之和(相應減去美國海外資產與各國在美國的資產所產生的利潤部分,以及利潤兌現後返回本土的部分)。在弄清楚了這個道理之後,美國消滅了多少他國手裏的美元,就是一個簡單的加減法了。

當然,這還需要考慮一個動態的因素,比如在美元強勢的年份,會有很多美國海外資本回撤本土市場,這是刺破其他國際資產泡沫的一個必須要有的環節。這個環節會導致美國海外資本的暫時減少。因此,以一個相對非強勢美元的年份,來計算美國到底消滅了他國手裏多少美元資產,才是比較接近真實情形的。

這裏不妨選擇2010年末的情況來計算一下,選擇2010年末的理由是,這個位置是美元處於2005年以來的中樞位置,可以認為是相對非強勢的年份。

那麼,到2010年,美國一共輸出了多少美元資本呢?從1971年到2010年,美國的貿易逆差的積累已經達到近11萬億美元之巨,這個是有賬可查的,把每年的貿易逆差相加,就可以得到。外貿逆差,會造成美元資本外流,但是它不構成美國的海外資產;美國的海外資產,都是來自於美國資本的輸出。那麼,到2010年底,美國的海外資產是多少呢,大概是20萬億美元(包括海外資產的利潤部分)。

貿易逆差與海外資產兩項之和,就是美國一共輸出的美元資本。也就是說,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到2010年底,美國輸出了一共31萬億的美元資本。

美國輸出了31萬億的美元資本,那麼理論上而言,他國手裏應該有31萬億的美元資產(包括美元資產的利潤部分)。但實際上2010年底,各國在美國的海外資產總額大約是22萬億美元。兩者相差了近10萬億美元!

美國海外淨資產(1989—2010)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統計局

美國是這樣消滅他國手裏美元的

這近10萬億美元資產到哪裏去了?答案就是,它們中的大部分被美國的“泡沫固化”戰略所消滅了,或者說進行了無償的回收。這裏僅以彙率變動為例,來領教一下美國消滅與回收美元資產的能力。在此,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日本資產泡沫的例子。

1985年,日元兌美元彙率是260∶1,1989年則上升到120∶1。1985年,美國手裏的260日元,可以換成1美元,而到了1989年,就可以從日本人手裏換回2.2美元左右。如果美國人在1989年將手裏的日元兌成美元的話,將獲利120%。

這還隻是考慮了彙率變動的結果,如果把日元資產價格的大漲考慮進去的話,就更驚人了。以日經指數漲幅為例,從1985年到1989年底,日經指數漲幅為4倍左右,即使按照這一漲幅計算,這筆錢也上漲了4倍,那麼這意味著,1985年美國人手裏的260日元的資產,4年後,就變成了1 300日元。換成美元,約合10.9美元。

4年時間,美國人可以利用彙率變動與日元資產價格的變動,用1美元獲得9.9美元的收益。

按照日本的經濟增長,這4年期間的年增長率大概5%左右,這1美元可以產生20%左右的利潤,也就是說,正常應該增值到1.2美元,但美國卻從日本拿走了10.9美元。也就是說美國從日本白白拿走了近9.7美元左右,美國所得,即日本所失,這本來屬於日本的美元,被美國的金融戰給消滅了,或者說被美國回收了。

那麼,那些以美元進行對外投資的非美國家,是否能夠獲得同樣的彙率變動所帶來的收益呢?答案是取決於美國。

中國某公司在泰國投資了1億美元,假設當時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是6.5∶1,用人民幣計算,就是6.5億人民幣。美元在一年內對人民幣與泰銖都貶值10%,那麼一年之後,若以泰銖來衡量這筆投資的話,其賬麵價值將升至1.1億美元。但由於美元同時對人民幣也貶值了10%,因此,中國這筆投資以人民幣來計算的話,仍然是6.5億人民幣。

這種情形下,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美元對外投資,均無法像美國那樣取得額外彙率收益。這是一個取平均值的情況,在現實中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