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參考文獻(5)(2 / 3)

169登姆塞茨:《一個研究所有製的框架》,科斯、阿爾欽、諾思等,《財產權利與製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製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頁。

170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費方域、段毅才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2頁。

171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費方域、段毅才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8頁。

172阿爾欽:《產權:一個經典注釋》,科斯、阿爾欽、諾思等,《財產權利與製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製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頁。

173梁慧星:《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05頁。

174徐旭、蔣文華、應風其:《農地產權:農民的認知與意願———對浙江農戶的調查》,《中國農村經濟》                                  2002年第12期。

175陳小君等:《農村土地法律製度研究——田野調查解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

176周其仁:《中國農村改革:國家和所有權關係的變化———一種經濟製度變遷史的回顧》,《中國社會科學期刊》(香港),1994年 (夏季卷),第63頁。

1772006年數據來自《四川年鑒》(2007卷)第33頁、第112頁,2007年數據來自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17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頁。

17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頁。

180杜潤生:《中國農村製度變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頁。

181丁關良:《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多元行使主體研究》,《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182杜潤生:《中國農村製度變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頁。

18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頁。

184土地對世界上絕大多數農村貧困人口來說是最大的也是僅有的資產。然而,由於不確定性和法律的限製,農民的土地權利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轉讓或流轉,這種土地的市場價值很小或者沒有。秘魯經濟學家Hernando de Soto(2005)形象地將這種資產稱之為“沉睡資本”(dead capital)。

185根據張躍進(2004)的分析,馬歇爾1890年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式:農村土地價值=收益/利率。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完整地表述了相同的思想,雖然該書1894年由恩格斯較晚編輯出版,但手稿顯然在1883年馬克思逝世前就已完成。因此馬克思是土地資本化理論的創始者。葛揚(2007)也認為,在經濟學說史上,馬克思最早提出了收益資本化的思想。

18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2頁。

187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3頁

188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