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地泣鬼神的武漢大會戰(1 / 2)

第二卷,支援武漢大會戰為154回,寫完了最後一筆,才鬆了一口氣。

原來的時候,武漢大會戰聽也沒有聽說過,這回寫了《組織豪傑去抗日》,其中第二卷為支援武漢大會戰,才不得不對武漢大會戰研究著寫了一番。

看了幾部書和研究了一些資料以後才知道,武漢大會戰是在繼徐州會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中又一場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會戰。

在這場大戰中,中國方麵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

而日本方麵呢,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東久邇宮稔彥王指揮第2軍4個半師團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以及海軍及川古誌郎第3艦隊120餘艘艦艇,日本第一個飛上天的飛行員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團500餘架飛機,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這麼大的戰役,別說寫了,就是弄明白也是很困難的。

然而這麼大的戰役,關鍵的戰役隻有這麼幾個,那就是富金山戰役,田家鎮戰役,萬家嶺戰役。按照一般傳統的觀點是,富金山戰役是慘勝,田家鎮戰役算是失敗,而萬家嶺戰役則是大勝。

武漢大會戰的最後結果是武漢會戰曆時4個半月,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占領了武漢三鎮,並控製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則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華戰爭也未因日軍占領武漢、廣州而結束。日本以損失二十幾萬人的代價,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

在軍事上不得不說,國民黨在軍事調度上存在著種種的失誤,在北線上是利用地形,節節抗擊,這其實也叫被動防禦。盡管在總兵力上存在著優勢,但是每每在戰鬥中,總是處於劣勢。總不能集中起優勢兵力,在對敵人各個殲滅,而好像總是讓敵在各個殲滅我們。

虧著還有一個萬家嶺戰役,薛嶽將軍能集中起優勢兵力,10多萬人圍殲了1萬多人的106師團,要是都是這麼個打法,小日本的這點兒軍隊是扛不了多少時間的。

不過,靜下心來想了一想,那時候的國軍也畢竟不容易,中日的軍事差別不是一點兒半點兒。特別是陸軍,在武器裝備上和戰鬥素質上,應該承認差別是不小的。特別是重武器,重武器的劣勢,直接造成了國軍的大量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