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回 呂世隆就任抗日縣長(1 / 3)

莘縣的國民黨縣長逃跑了,為了填補權力的真空,範築先委任共產黨員呂世隆為抗日縣長,同來的還有縣府秘書劉泮溪、政訓處幹事張炳元等。他們多是平津流亡學生,經曆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有的人還是運動的負責人,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就加入了共產黨。

呂世隆,1937年上半年入黨,泰安城西李家莊村人,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係學生,一二九學生運動中的骨幹。張炳元,天津勝芳鎮人,1936年入黨,北平燕京大學新聞係學生。他們隨平津流亡學生於1937年夏天到達濟南,考入了第三集團軍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畢業後到達聊城工作。

1937年12月,正是滴水成冰的時候,呂世隆於29日騎著一頭小毛驢,冒著刺骨的寒風到達了莘縣縣城,他唯一的行李就是一床薄薄的棉被和一件棉大衣,張炳元等人也隨後到達了莘縣。天寒地凍,擋不住他們火熱的心,稍作安頓,立刻派服務員蘇群去馮海村接來了地下黨員馮子華,他的工作地點原來是在冠縣。

馮子華頂著一身雪花進來,各自介紹了一下身份後,張炳元向馮子華傳達了中共魯西特委的指示:“你不要到冠縣去了,就在莘縣做黨的工作。”又指了指身旁的呂世隆說:“莘縣黨的工作由我們三人負責。”

就在這間破敗的小屋裏,莘縣黨委的三人小組成立了。

為了便於工作,馮子華和縣裏的部分黨員、進步青年進入了縣政訓處,以此為掩護。大家齊心協力,在不長的時間裏,呂世隆恢複了縣政府,各區也恢複建立了區公所,教育科長蘇群、財政科長曹大成都是共產黨員。全縣的混亂局麵初步安定下來,抗日政令得以推廣實行。

1938年春節,鞭炮聲不時地劃過節日的空中,許多農民正忙著走親串友,慶賀這一年中最快樂的節日。在城裏政訓處駐地,卻正在召開一個秘密的重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炳元、呂世隆、李集安、馮子華等,他們表情嚴肅,等待著一個重大的宣布。

張炳元站起來,向大家嚴肅地宣告:“我正式宣布,莘縣中共委員會,正式成立了。”

大家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個個神情激動。

張炳元又宣布:“書記張炳元、委員呂世隆、李集安。組織部長白雪亮、宣傳部長馮子華,群工部長王惠卿。”

大家集體鼓掌通過,表示熱烈支持。

會上,大家就當前形勢和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決定:1、大批培養幹部。根據兩個月的工作,大家感到最迫切的問題是缺少幹部。靠聊城要幹部已經不現實,必須采取措施培養。會上決定了培養幹部的途徑和方法。2、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在要求抗日的青年積極分子中發展黨員,建立農村黨支部,盡快建立各區區委。3、組織抗日武裝。建立莘縣支隊及區基幹自衛隊、村不脫產自衛隊。決定了莘縣支隊的領導人選。4、迅速建立工、農、青、婦抗日群眾組織。

會後,各同誌按照縣委的統一布署,展開了緊張而有序的工作。首先是建立抗日武裝,呂世隆把莘縣民團和原縣警察局人員及槍支收容起來,建立了莘縣支隊。呂世隆兼任大隊長,共產黨員晁蘇民為副大隊長,郭魯為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連,負責守城、巡邏、維持治安等任務。

呂世隆還親率莘縣支隊去城南張窪、城北燕店一帶去討伐土匪。後來莘縣支隊改名為莘縣保安大隊,縣委向各連隊派了政治指導員。這支隊伍在剿滅土匪,穩定局勢方麵,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1938年5月,一支隊伍突然開到了南關外,要求進城。莘縣支隊以為這是大股土匪,堅決不開城門。後來才知道,這是國民黨68軍的敵後挺進軍,到河北去的途中經過莘縣。呂世隆擔心該部進城後騷擾百姓,仍令不開城門。

雙方相持了三天,該軍聲言如不讓進城,就炮轟城門,強行入城。最後,呂世隆令郭魯隨該部北上,擔任向導,才將事件平息。